“食安封签”应成为外卖食品标配
■ 徐蕾
近年来,外卖餐饮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无接触配送”的食品外卖广受好评。与此同时,外卖食品被偷吃、恶意加入异物等事件亦并不鲜见。为提升外卖餐饮食品安全质量,今年以来,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天津、河北、北京等地陆续要求或提倡使用“食安封签”。 但由于经济时间成本增加等原因,导致“食安封签”的推广进度较慢。(4月19日《法治日报》)
消费者在点外卖时会发现,有些商家外卖外包装使用塑料袋只是简单系上,有些则使用了封签将包装袋封死。封签无疑能够防范送餐途中遭到污染,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遇到用封签的商家,消费者更会多出一份安心。
近年来,时常可以看到媒体曝光外卖骑手偷吃顾客外卖食品,甚至向外卖食品里随意“加料”的令人反胃行为。因此,多地陆续要求或提倡使用“食安封签”,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来守护外卖食品安全。所谓“食安封签”就是由外卖平台商家在出餐时的包装封签,外卖骑手取餐送达客户手中时,要确保封签完好无损,从而避免人为或其他外部原因对食品的污染。
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并不被所有的商家接受。由于目前外卖食品使用“食安封签”只是倡议性的条款,很多商家为了避免经济时间成本的增加,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之消费者对此认知也不够,导致“食安封签”的推广进程较慢。
笔者认为,要让“食安封签”成为外卖行业的强制标配,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而不是仅仅只停留在倡导层面。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网络餐饮新规,填补法律空白,市场监管部门更要强化监管力度与法规执行力。
此外,外卖配送平台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比如向商家发放统一的“食安封签”,对没有使用外卖“食安封签”的餐饮商户进行下架处理等。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拒收没有使用“食安封签”的外卖,倒逼商家主动使用“食安标签”。
食品安全无小事。使用外卖“食安封签”是保障食品安全一项新的探索和举措,既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餐饮商家的保护。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多方发力,让“食安封签”成为外卖食品的标配。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