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人人都是“主角”
权静
“以前一个篓,现在四个桶;以前随手扔,现在定点投。”时下,在宿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箱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垃圾分类逐渐成为城市新风尚。
垃圾分类说起来是件小事,却关乎千家万户,也关乎城市文明程度和未来发展。但很长时间以来,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很多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一提起垃圾分类,就会觉得“嫌麻烦”“没事找事”;或是将垃圾分类简单等同于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何为可回收物,何为不可回收物?可回收物如何处理,不可回收物又将流归何处?通通一概不知,最终可能导致垃圾投放无人分类、中端运输无类可分、末端处理一锅乱“炖”。殊不知,如果人人都不重视垃圾分类,那么垃圾终将“围城”。以宿州为例,假设每人每天产生1公斤垃圾,以600万人口为基数,那么全市每天将产生6000吨垃圾。
沉重的事实,呼唤我们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相关部门要对症下药,定点施治,广泛利用小区墙面、公交站牌、LED大屏幕等设施,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积极采用正面激励机制,实行可回收物投放绿色积分制度,切实保障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的投放、收运可记录、可追溯、可奖惩,以实际行动彰显政府垃圾分类的力度和决心。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如同出门戴口罩、杜绝随地吐痰、践行光盘行动等一样,许多好习惯都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从全民关注到了全民行动。垃圾分类也是一项与自我习惯作斗争的过程,公众是真正的“主角”。只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优化生活方式,培养绿色理念,就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