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诈骗 看好老人“钱袋子”
■ 徐蕾
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除了继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之外,防诈骗,特别是让处于社会弱势的老年人看好“钱袋子”也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看来,针对老年人骗术的依旧多是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哄骗老年人购买包治百病的“神药”等老一套的诈骗手段,但为何在防诈宣传铺天盖地的今天,竟然还会有老人屡屡上当?
老年人认知能力变弱,辨别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是首要的客观事实。针对老年群体的骗局有一些共同点,往往有组织、有预谋。一般都先给些“甜头”,骗取老年人信任,等老人逐渐消除防备之心,再悄悄揭开陷阱盖子。由于没有得到亲友们的及时提醒,老人往往越陷越深。以保健品骗局为例,诈骗手法一般是通过冒充专家、前期免费赠药、赠送小礼品、陪聊天等方式吸引老人,博取他们的信任之后诱导购买。一般来说,老年人相对时间充裕但情感生活匮乏,他们往往将售卖“神药”的场所当做聚会聊天的场所,享受着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很多老年人甚至认为诈骗分子比儿女还要贴心,心甘情愿地购买“三无”产品。由此可见,老人被骗,除了对健康的渴望,还有对陪伴的向往,这两点正是诈骗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突破点。
用好反诈防诈的法治利器,需要完善立法,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在对诈骗分子强化打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黑灰产人员的打击、对失信人员的惩戒。近年来,《网络安全法》《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打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提供了有力武器。家人的关心帮助,也可以有效增强老人预防诈骗免疫力,提升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生活中,作为子女应该尽可能多关注老人的一些日常行为,多向老年人科普常见的诈骗套路,多聊聊社会动态,多进行防诈骗方面的话题交流。同时,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思想心理状态,一旦老人身边出现疑似骗局,及时提醒,可以有效帮助老人远离诈骗,不让骗子有可乘之机。此外,帮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需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更好满足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需求,这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