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健康的基石,但对许多老年人而言,睡个好觉却成了奢望。有的老年人为了摆脱失眠折磨,默默吞下安眠药。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提醒,科学用药,为晚年睡眠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上周门诊遇到一位来开药的陈大爷,他被失眠困扰了10多年,每晚要依靠药物才能勉强入睡,但常在次日头晕目眩,还有几次起床差点摔倒。”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精神心理科医生余璐介绍,考虑陈大爷是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换用了低剂量新型安眠药,陈大爷不仅睡眠改善了,晨起昏沉等不适也消失了。“其实像陈大爷这样失眠后不当服用安眠药的老年人群并不少见。”余璐说。
余璐介绍,年龄越大,睡眠问题越突出,老年群体已成为失眠的“重灾区”。面对失眠,安眠药常被当作快速解决方案,但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态使其用药风险显著增加——肝代谢能力下降、药物蓄积风险高、药物敏感性增加。“老年人失眠表现多样,有的入睡困难,有的睡眠浅、易惊醒,还有的凌晨早醒且无法再次入睡,有生理变化、疾病困扰、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干扰等原因。值得警惕的是,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需排查焦虑症或抑郁症的可能。”余璐表示。
老年人失眠,要根据类型匹配药物。老年人药物代谢慢,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因安全性较高常作为首选,传统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易致肌肉松弛、跌倒风险增加,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认知功能,应避免使用,如特殊情况确需使用时也要严格遵照医嘱短期谨慎使用。此外,要采用“按需服药”策略,而非每晚使用,每周选择3-4天服药;睡眠改善后,在医生指导下“阶梯式”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引发反跳性失眠。长期服用安眠药易蓄积中毒,造成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每3-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肥胖或体弱者需更频繁,警惕口干、食欲不振、水肿等可能是肝肾损害的早期信号。
余璐提醒,安眠药只是治疗失眠的一环,综合干预才是根本,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固定作息,晚餐后不饮茶,睡前温水泡脚等。还有一些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午后光照疗法、中医调理、原发病治疗。还需注意,老年人不要自行用药,安眠药是精神类处方药,需医生评估后开具,警惕“立竿见影”,宣称无副作用的某些“助眠神药”可能非法添加镇静剂。安眠药并不是“洪水猛兽”,老年人不能随意使用,但是当被失眠困扰时也不用讳疾忌医,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安全地使用。对老年失眠者,安眠药可以是过渡期的“拐杖”,但不应成为余生的“轮椅”。服用安眠药期间,应定期随访,关注疗效和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本报记者 赵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