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小学新校园。
学生在“知耕园”观察植物生长。
陈李小学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
陈李小学举行“六一”文艺汇演。
陈李小学地处“鸡鸣听三县”的大营镇三县(区)交界处,这所地理位置偏僻的“薄弱村小”,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推动下,完成了跨越式蜕变,正以“小而美、小而优”的姿态,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提供鲜活样本。
1 硬件跃升: 从“拥挤破旧”到 “智慧校园”的跨越
始建于1956年的陈李小学位于宿州市西南部,距离市区50多公里。以前,该校的条件极其简陋。谈起曾经的学校,在这里工作20年的教师陈同锋感触颇深:小学部和附属幼儿园的二三百人同时挤在千余平方米的校舍里,9位教师坐在四条腿垫着书本的办公桌前,两台老式电脑时不时闹罢工,打印机吐出的试卷还带着油墨的潮气。
“那时最怕下雨天,幼儿园的幼儿和小学生共用走廊和卫生间,走廊遮不住风雨,孩子们贴着墙根走,稍不留神就会滑倒。”陈李小学校长于从华回忆往昔,感慨万千。
得益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2020年秋季开学,投资近千万元的新校园投入使用,16间智慧教室拔地而起,触控一体机取代斑驳黑板,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相继落成,塑胶跑道覆盖泥泞小路。同时,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的附属幼儿园也已与陈李小学分开,实现独立办园,彻底改变过去拥挤混乱的局面。
如今走进陈李小学,楼梯转角变身开放式书吧,教师办公室配备了彩色激光双面打印机和各种教学模具,劳动教育基地“知耕园”里向日葵向阳而生。“我的校园非常美丽,我爱我的校园。”该校五年级学生朱佳宜兴奋地说,“美术课能用电子画笔调色,音乐课有真钢琴,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有趣!”
2 师资焕新:从“青黄不接”到“青蓝相继”的质变
“2015年以前,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仅9名教师,其中4人临近退休。学校缺少音体美专业教师,日常的音体美课程全靠主科教师兼任。”老教师左峰感慨道,“如今,教师队伍扩大至33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0%,专业音体美教师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教育振兴的核心在于教师。为留住人才,学校推出“安居工程”:首先是生活上关心,提供单双人间宿舍、家电齐全的教师公寓,同时采用弹性工作制,让像军嫂杨珂一样独自带孩子的教师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安心教学。这些贴心的关怀举措,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有了家的感觉。
在专业成长上,学校积极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以老带新,让新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这种“老中青协同、传帮带结合”的模式,让新进教师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提升。新教师崔亚婕,经过3年努力,很快成长为有经验的班主任和数学教研组组长。而新教师武雨晴则在入职4年后,在埇桥区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斩获佳绩。
为了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学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这种“引得进、留得住”的机制,破解了乡村教育“青黄不接”的困局,让教师队伍从“数量扩充”转向“质量提升”,培育出省级微课大赛获奖者武园园等一批乡村教育领军人才。“在陈李小学,我们工作着、快乐着,获得感满满。”作为该校第一批特岗教师的武园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3 育人创新:从“单一课堂”到“五育融合”的实践
“让孩子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陈李小学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语文课堂上,教师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们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角色扮演。“陶罐!我就知道你不敢碰我!”在表演《陶罐和铁罐》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演绎,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还利用科技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我来!我来!”该校语文教师胡蝶利用希沃白板设计了闯关游戏,让语文课堂一下子沸腾了。学生们的小手如春笋般高高举起。被选中的学生陈子俊闯关成功,激动地说:“智慧课堂让学习变得像玩游戏一样快乐,让知识变成了会发光的小宝藏。”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陈李小学的“五育融合”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劳动教育基地“知耕园”不仅是农事体验场所,更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课堂。老教师张绍想的农耕课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课程,学生们通过种植向日葵、玉米等作物,既掌握农业知识,又培养责任意识。
艺术教育同样绽放异彩。该校还开设12个社团,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书法展、合唱比赛、手工市集等活动,让学生们各展所长,绽放自信光芒。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丰富校园文化,该校在2019年5月创办了校报《星火报》。目前,已发行40余期,累计发行4万余份。
硬件升级、师资提能带来显著成效:近几年,学校有80多名回流学生,还有周边乡镇如怀远县双桥镇、濉溪县双堆镇等慕名转学的100多名学生。“家门口有了好学校真的很方便,不用再往城里跑了。”该校四年级学生李欣冉的母亲感慨道。
如今的陈李小学,不仅是“留得住学生”的乡村学校,更成为“引得进资源”的教育枢纽,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承接埇桥区教体局第一协作区(含5所镇级中心校、两所矿区学校)教师培训活动,其“以劳育人”“智慧课堂”等经验在埇桥区推广。该校还多次获得区、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校长于从华也被评为第二届宿州市人民满意的校长,多名教师也被评为省、市、区、镇优秀教师。
从“泥泞小路”到“塑胶跑道”,从“一支粉笔”到“智慧课堂”,陈李小学的蜕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在乡村落地的缩影,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注脚。这所曾经偏远的村小,正以“小而美、小而优”的姿态,为乡村孩子铺就通向未来的成长之路。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间间教室,更是千万个乡村家庭的希望。乡村教育的春天,正在均衡发展的阳光下悄然到来。”面对未来,于从华满怀期盼地说。
夕阳西下,“知耕园”的向日葵镀上了金辉。那些向着阳光生长的花朵,恰如奔跑在塑胶跑道上的孩子,承载着个人梦想与家园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绽放出蓬勃生机。
文/本报通讯员 屈海波
图/本报通讯员 于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