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年纪,仿佛活成了八十岁。
朋友们眼中,我已经在养老了:烟酒无缘、酬酢无分,写字画画、养花品茶,甚至连短视频也从来不刷。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慢”的状态一直在伴随着我。就在我渐渐习惯这种慢生活的时候,一枚乒乓球仿佛小石子丢进我内心的池塘,平静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县里都会举办职工乒乓球赛, 身为一名国家注册乒乓球运动员,我曾经也是往返各地流连赛场。近年来,佛系慢跑逐渐取代了激烈的打球,虽然疏于球技练习,但基本功尚在,况且“强身健体,以球会友”,我也是当仁不让,于是果断报名参赛。
比赛当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校园中,金色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向球馆,一排排乒乓球桌整齐有序,静静等待着运动员的到来。球桌旁,观众们摩肩接踵,或站或坐,或寻三两旧识探讨球技,或将目光投向赛程安排,紧张而又兴奋,仿佛连空气也在为这场赛事加油鼓劲。
比赛开始。运动员们健步如飞、左右开弓,时而凶猛进攻,时而巧妙防守。伴随着每一次挥拍,清脆的撞击声在场馆内回荡,大家激情澎湃,汗水挥洒。“好球!漂亮!”观众们也被紧张的气氛感染而情绪高涨,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习惯了慢生活的清静,对嘈杂的环境略显不适,我远远地坐在场边,眼睛盯着比赛,思绪却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总角之年独自在外地求学,坐公交去球馆提前一站下车可以省五角钱,为了规范击球动作用铁丝把胳膊和身体绑在一起,参加县、市、省、淮海经济区比赛得到的荣誉和成长,以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渐渐把球拍尘封……个中酸甜苦辣,真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沉浸在回忆里,直到裁判喊着我的名字,方才回过神来。
详细过程暂且不表,战况还是很激烈的。对手尽管并不专业但胜在熟能生巧,我虽然能啃老本却很难游刃有余。比分一直咬得很紧。决胜局开始前,站在场外担任教练的父亲对我说道:“打球不要太单调,注意长与短结合、快与慢结合、转与不转结合。”我恍然大悟:虽然自己能够凭借专业经验掌握比赛节奏,但在适应了我的节奏后,对手更高的熟练度就成了我最大的威胁。所以在第三局,我一改之前的策略,从发球、接发球、相持等各个阶段都出其不意,最终以绝对优势拿下比赛,收获了开门红。
赢得最后一分后,我愣在原地,关于打球的点滴记忆又默片般浮现眼前。直到队友喊我的名字才如梦初醒,直到所有人都向我鼓掌才明白,原来我又重新回到赛场了。
最终,我们获得了团体第一名。这次比赛,不仅为单位争得了荣誉,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洗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有些丢掉的东西应该捡回来了……
每每回忆起这次比赛,都感触颇深。整个比赛过程中,我无疑是有所欠缺的,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我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太慢了,但同时我又十分感谢慢:它让我心如止水临危不惧,让我连赢四分反败为胜。
如果太慢,会被摸清套路陷入被动;若是太快,则沉不住气影响发挥。打球是这样,生活亦如此。生活中,倘若慢是一种安稳,那么快就代表着激情。太慢可能枯燥乏味不思进取,太快又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唯有快与慢结合,方为上策。
三十岁的年纪,像八十又像十八,才算最好。
■ 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