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泗说新语”理论宣讲 让艺术与理论实现“双向奔赴”
2025年05月21日

泗县厚植文化沃土,赓续千年文脉,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遗泗州戏、省级非遗瑶剧、琴书等文艺瑰宝熠熠生辉。当地群众文艺热情高涨,每到傍晚,他们就会聚集在公园广场、小区凉亭等地,自发演出戏曲、红歌、舞蹈等文艺节目,形成“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的生动图景。

泗县结合地方特色和理论宣讲要求,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创新打造“文艺+宣讲”融合模式,推出“泗说新语”理论宣讲品牌,以“文艺活水”浸润理论土壤,以“百姓语言”传递时代强音,实现政治高度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田秀才”登上宣讲台。构建协同格局。广泛吸纳农村地区的文化带头人、文艺爱好者、青年志愿者等群体,形成“政治骨干+专业人才+群众代表”的复合型队伍。通过分工协作,实现“政治理论有人讲、民生政策有人释、文化故事有人演”的立体化宣讲模式,确保理论传播的全面性与专业性。丰富“土味”表达。着重让百姓身边可亲可感的“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宣讲主力军。目前,已有35名本土能人化身“文艺轻骑兵”,梁贤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琴书说唱、大鼓快板等“土味”形式,将党的政策编成《运河颂》《乡村振兴进行曲》等作品,走进田间地头、村口广场,让理论宣讲“沾泥土、带露珠”。弘扬红色基调。注重在农村党员中遴选文艺骨干,组建“红色宣讲团”,联合群众代表打造“田间课堂”“广场故事会”等特色活动。通过红歌传唱、案例分享、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文艺宣讲200余场,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

“大白话”唱响新政策。政策转化接地气。聚焦“群众语言讲透大道理”,用方言俗语让理论宣讲“活”起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巧妙转化为《移风易俗新风尚》等方言剧目,以“土腔土调”解读“国之大者”。移风易俗扬清气。依托泗县虹城街道“围楼夜话”议事平台,收集民生诉求300余条,针对性创作《喜事新办》《医保惠万家》等作品。其中,《喜事新办》以真实案例改编,推动全县简办红白事节约资金超千万元,群众满意度达98%。云端传播聚人气。将宣讲内容转化为各类融媒体产品,制作《白衣红心李月华》等微视频,通过方言配音和动画形式解读医疗政策,播放量破10万次。同步开设“政策直播间”,邀请宣讲队员与群众在线互动,累计解答问题1200余个,实现“线上宣讲有温度、线下落实有力度”。

小舞台搬到百姓家。构建“家门口的宣讲阵地”。固定阵地强根基。全县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7个文化广场常态化开展“红色轻骑兵”巡演,打造“永不落幕的舞台”。流动阵地显温情。将闲置的大巴车改造成“流动新风堂”,作为农村红白宴会的办宴场所。组织宣讲队伍在“流动新风堂”上,以小品、快板送戏上门的方式,倡树文明新风。云端阵地拓广度。推出《新“泗州八景”》等系列短视频,通过泗县发布“两微一抖”辐射百万网民,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引“活水”浇开文明花。资金保障夯基础。强化“保障+激励”双轮驱动,激活品牌生命力。设立专项资金,对先行试点的五支队伍分别提供1-2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支持设备采购、作品创编和人才培养等。双轨管理提质量。推行“宣传委员+宣讲队长”协同机制,邀请专家授课,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宣讲员200余人次。同时建立内容审核制度,确保政策宣讲“不跑偏、不走样”。榜样引领激活力。开展“季度评优”“年度展演”,对优秀宣讲员授予“百姓名嘴”称号,将优秀宣传内容汇编成册并广泛下发,形成“比学赶超”氛围,让宣讲既有“热度”更有“深度”。

立足新起点,擘画新蓝图。下一步,泗县将深化“泗说新语”品牌内涵,举办全县文艺宣讲作品大赛,遴选百部精品力作巡回展演;推广“一镇一品”模式,培育10支特色宣讲队,实现全域覆盖;探索“宣讲+志愿服务”“宣讲+产业发展”新路径,让理论宣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奋力书写“文艺为民、宣讲惠民”的时代答卷。

■ 本报通讯员 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