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4年,灵璧县人民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追求极致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依法履行“四大检察”职能,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守护民生、保障善治。一年来,18个集体和个人获市级以上表彰。
党建引领
着力推动检察履职高质量
坚守政治本色,着力以高标准党建引领高质效检察履职自觉。深化“灵检馗风”党建品牌建设,运用党建“搭桥”、业务“过河”的融合方法,推动党建与业务资源整合、力量集合、效能聚合,该品牌被评为全市检察机关“优秀党建品牌”。
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20余次,专题研讨3次。邀请市纪委监委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题解读,集中观看《馗乡镜鉴》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组织开展职务犯罪案件庭审旁听,让干警切实感受到纪法就在身边、教训就在眼前,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围绕中心大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坚持“打早除小”;推动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用法治力量维护网络清朗;依法全链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服务保障“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检察环节惠企服务,积极开展“企业家约见检察长”活动。以“府检联动”为依托,与县工商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等单位协同联动,强化信息共享、案件会商、业务交流等,共同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护航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保障创新驱动发展,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统筹融合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职能,全方位、多角度保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探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域协作,联合山东、江苏、河南等有关县(区)检察院会签《毗邻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推动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协同保护工作格局,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检护民生”
着力落实“如我在诉”增福祉
加强民生领域司法保障,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常态化开展“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专项行动、“检察蓝”助力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建立“检察+工会”协作机制,推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双向赋能;推深做实“检护夕阳红”,强化职能部门联动,对全县38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走访,共同推动养老服务监管,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
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着力打造“绿伞护蕾”未成年人检察品牌,对未成年人进行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保护。持续做实“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对涉罪未成年人,既保持“严”的震慑,又依法规范“宽”的一面。协同推进“六大保护”,携手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推动落实“强制报告”和入职查询制度,1件案件获评宿州市未成年人家庭指导工作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典型案例。持续深化“法治进校园”,开展各类普法活动50余场,惠及2万余人,1名干警获评全市“十佳法治副校长”。
法律监督
着力推进检察履职高质效
聚焦法律监督,着力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推进高水平法治。通过检察履职办案,在实际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强化刑事诉讼监督,加大行政诉讼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作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刑事检察办案质效。加强审判活动监督,以大数据赋能社区矫正检察精准监督。加强民事诉讼监督,打造“智慧民行”品牌,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职,协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依规有序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依法规范推进行刑反向衔接,严格把握“可处罚性”原则,既避免“不刑不罚”,又防止“非刑即罚”,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助力依法治县、依法行政。
精准规范推进公益诉讼检察。恪守“公益之诉、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职能定位,围绕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食药安全等重点领域,将公益保护的端口、责任向前端延伸,促进源头治理,通过“政协+检察”共绘公益保护“同心圆”。
人才强检
着力锻造高素质检察队伍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检察队伍,夯实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根基。
人才强检蓄势聚力。深入实施人才强检战略,通过岗位练兵、业务竞赛、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队伍综合素能,已培训40余场次;加强检校合作,打造教育实践和检察实务合作交流平台,提升干警调查研究能力水平,转化调研成果10余篇;开展实案实训、业务骨干传帮带,让人才在办案中成长和发挥作用,1人获评全省优秀办案检察官,3人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人才库。大数据撬动法律监督。深化监督模型创新和应用,已培育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个,推广法律监督模型应用11个,推动民生关切、社会热点问题系统治理。
自觉接受监督制约。主动向县政协通报检察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案件听证、案件评查、庭审观摩等活动180余人次,听取意见建议,改进工作。依托“两微一端”,推进阳光检察,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
■ 本报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