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读懂“随便”后面的潜台词
2024年04月18日

询问孩子对某件事的想法和意见时,孩子总说“随便、都行”。这是不少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况。他们试图询问孩子的意见,希望通过有效亲子沟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但却得不到孩子的真实反馈。孩子时常脱口而出的“随便”真的意味着“无所谓”吗?其潜台词是什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怎样辨别?

从2个维度判断“随便”的真假

孩子总说“随便”,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孩子言行一致,对某件事确实不在意。

二是孩子内心在意,但由于缺少自主决定能力,只能被动听从父母的安排。这可能是因为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对其自主决定能力的培养,即使孩子想做出选择,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选。

三是孩子内心有意见有想法,但迫于父母意愿等压力,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可能是孩子为了减少与父母的冲突、迎合父母的想法和情绪做出的行为;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却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和接纳,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接受父母做主,对任何事都以“随便”回应的习惯。

其中,后两种情况皆属于“假随便”,是孩子受限于自主决定能力,或迫于父母意愿、情绪等外界压力时,说出的非真实意愿的“随便”。

如何快速判断孩子所说“随便”的真假?专家表示,家长可从孩子的情绪和行动力两个维度来判别。孩子说“随便”时,如果情绪出现明显波动、有拖延或抗拒行为,其所说的“随便”大概率是“假随便”,反之则说明孩子确实不在意。提醒家长,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如果经常说“随便”,可能是“假随便”。如果小学中低年段的孩子说“随便”,更多是发自内心的。

有何弊端?

孩子或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孩子经常说“随便”,表面上看,暂时减少亲子之间的正面冲突也许是惟一的好处,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他们不但会缺乏自主决定的能力,也会失去自我表达的欲望,严重者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孩子总是抱着“随便”的态度,他们在面临选择时,就难以通过自主思考做出正确决定,更没有勇气承担相应的后果。

如何拆招?

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正视成长规律。家长要想破解“假随便”的难题,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尊重孩子的需求,正视孩子的成长规律。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当前部分父母容易产生“育儿焦虑”,包办孩子的大小事务,反而让孩子错失了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机会。

学会适度放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首先要看见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其次要听见孩子的想法,在日常亲子沟通中,不要随意评价或否定孩子的想法;再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即使亲子双方观点不一致,也要慎重考虑或保留孩子的意见;最后,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帮助孩子发展自主判断、评估、选择、决定等能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从他们2—3岁开始培养其自主决定的意识和能力,秉持“小事放手,大事商议”的理念来养育孩子。例如,家长可以把“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去哪里玩”等简单问题的决定权逐渐交给孩子,鼓励他们表达想法,自主决定;对于上什么兴趣班、上哪所学校等具有长远影响的事,家长可与孩子协商决定。从完全由家长决定到由孩子自主决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要有放手意识,逐步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孩子已经出现“假随便”的问题怎么办?专家建议父母可通过“四步走”有效应对:第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第二步,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在与孩子沟通时,孩子可能会说出一些超出家长预期的想法;第三步,以家庭会议等具有仪式感的形式,鼓励每个家庭成员发表观点,营造“敢想敢说”的家庭氛围;第四步,沟通交流后关注孩子的感受,引导其说出真实想法。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急于干预或直接告诉他们“标准答案”,更不能任由他们“随便了之”,而应给予孩子自主解决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 陈萌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