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首届安徽省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大赛颁奖现场,当颁奖嘉宾将“职工组个人二等奖”的荣誉证书递到泗县一中心理教师邱振良的手中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位扎根基层十几年的心理教师,再次用专业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2016年,邱振良发起了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关怀援助的“小树苗”志愿服务项目,公益从24小时开机的心理热线到遍布乡村学校的足迹,从深夜接听的几千个求助电话到为1万余名留守儿童送去心灵温暖。
深夜来电:一条热线的温度
2019年寒冬的一个凌晨,邱振良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一位母亲声音颤抖:“邱老师,孩子已经三天没出房门了……”他立即驱车赶往现场,同时在电话里安抚家长情绪,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
当邱振良蹲在那扇紧闭的房门前,用轻柔的声音持续安抚一个多小时后,紧锁的房门终于打开。在后续多次心理干预中,邱振良了解到这个自比“提线木偶”的少年长期承受着父母的争吵和过高期望。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辅导,少年逐渐走出阴霾,最终重返校园。最后一次咨询时,他动情地对邱振良说:“谢谢您让我明白,我的生命里还有光。”
几千个心理热线来电,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被托起的人生。邱振良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盒润喉糖——最长的一次通话,他持续倾听了一个“绝望”少年140分钟的心声。
“他总说,能多教一点是一点,能让学生多明白一分是一分。”泗县一中的仝老师与邱振良共事十余年,提起他,语气里满是敬佩:“为讲好‘情绪管理’课,他啃透《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专著,研析数十篇期刊文献,将大脑杏仁核与前额叶的对抗机制铺满整面白板——最终灵光乍现:用吹气球模拟压力累积,就在气球濒临爆破的瞬间,正是教会孩子觉察情绪临界点的黄金时刻。”
生日会上的眼泪:被看见的童年
“祝你生日快乐……”2022年5月14日,在泗县泗城镇三湾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岁的留守儿童晓丽(化名)盯着蛋糕上的烛光愣住了。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有人为她庆祝生日。当邱振良俯下身为她擦去脸上的奶油时,孩子突然抱住他放声大哭:“邱爸爸,我能叫你一声爸爸吗?”
这场看似普通的集体生日会,是邱振良设计的“五个一心理服务”中的一环。他记得每个细节:有的孩子会偷偷藏起蛋糕上的水果糖,说要留给过年才回家的父母;有的孩子收到生日贺卡时,反复抚摸上面手写的祝福语。一位在外打工的母亲通过视频看到这一幕,泣不成声:“原来孩子要的这么简单……”
“五个一心理服务”是邱振良团队的品牌活动:每天一次热线、每周一次生日会、每月一次节日庆祝、每学期一次拓展游、每学年一次春节团圆。
邱振良的妻子苦笑着“抱怨”:“女儿上到小学五年级,他只去过三次家长会。有次周末女儿发烧到39度,他却在乡下给留守儿童做心理干预。我生气,但更心疼——因为他回家后,偷偷看女儿睡着的脸,一个人抹眼泪。”
乖巧懂事的女儿却从不埋怨:“爸爸虽然忙,但每次我心情不好时,他都会放下一切陪我。他说,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好好对待,包括我,也包括那些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孩子。”
“2134”法则:让爱不再沉默
在运河街道朱桥社区的家长课堂上,邱振良举起手机:“各位家长,您和孩子通话时,是不是总问这两句话?”屏幕上弹出巨大的“成绩怎么样”“听没听话”,引得家长们面面相觑。
他随即分享了一个案例:留守儿童小军曾连续挂断父亲电话12次,直到邱振良教会父亲用“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代替质问。3个月后,小军主动给父亲发了一条语音:“爸爸,我今天当上语文课代表啦。”现场许多家长红了眼眶。
每两周一次电话,做到“三少四多”——少要求、少唠叨、少抱怨,多交流、多温馨、多分享、多沟通。这套被称为“2134”的沟通法则,如今已让2万多个家庭受益。此外,在泗县县委宣传部的统筹下,邱振良还积极联合清华心理教育专家、心理教育名师陆续推出线上课程《家有小学生》《中学生家长课堂36讲》等,截至目前,网络课程累计观看人数超过60万人次。
“他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更多人加入。”大学生志愿者刘颖回忆道:“去年暑假跟邱老师去村里家访,有个孩子躲在灶台后不肯见人。邱老师就蹲在旁边和他讲故事,直到孩子主动走出来。那天我才明白,真正的心理辅导不是技巧,是真诚。”
“小树苗”志愿服务项目组的许凯告诉笔者:“有次下暴雨,活动本该取消,邱老师却冒雨走了五里泥路,就为一个承诺——给孩子们带绘本。结果,他裤腿上全是泥,怀里抱着的书却干干净净。”
爱心传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因车祸毁容的邱振良,从小因面部疤痕而显得很“另类”。初中分班那天,教室里喧闹嘈杂,同学们三三两两落座,唯独邱振良身边的座位空着。
班主任赵老师察觉到了他的异样。课后,把他叫到走廊,轻声说:“有些事我们无法改变,比如别人的选择,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你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身边有没有人坐着。”那时,邱振良似懂非懂,只觉得心里暖了几分。
于是,邱振良学着像赵老师一样,在适当的时机,轻轻走近那些“孤岛”上的孩子,递出一句话、一个微笑,或一次不经意的邀请。因为他知道,有些光,哪怕微弱,也能照亮有些人的整个世界。
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让邱振良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不仅是全国“十佳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称号获得者,由他精心培育的“小树苗”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1年度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从一间教室到全县覆盖,邱振良用十几年的坚持证明:心灵的荒漠也能浇灌出希望之花。他的故事,是师者仁心的缩影,更是新时代社会工作者“以专业护佑成长”的生动实践。
■本报通讯员 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