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孔子盛赞“孝哉闵子骞”的儒家圣贤究竟故里在哪?魂归何处?近些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全国现存五处闵子祠墓,山东鱼台、费县,河南范县,济南历城及安徽宿州各执一词。近日,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武新坦向记者揭秘了五重证据链,锁定了闵子骞真正的故里。
据武新坦多年考察了解,全国有闵子祠及墓的地方是四处,孤墓一处。而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的闵子骞祠及闵子骞墓的三墓规制、千年古树与汉墓群遗址,却构建出一条穿越时空的证据链。
文物发掘发现说:8000年地气孕育圣贤
“这里的泥土会说话!”武新坦回忆,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在闵祠村古台寺遗址发掘出8000年前的陶罐、石斧、“盅形器”酒具及稻作遗存。“这片土地比‘古’还古”,参与此次发掘、时任中国社科院文物研究所所长吴加安曾感叹。“地灵方有人杰”,距遗址仅200米的闵祠村,恰是闵子骞家族为避鲁国“三桓弄权”的迁居地——文物实证与历史逻辑在此完美衔接。
古代文献记载说:《史记》《论语》暗藏玄机
《史记》明言闵子骞为“春秋鲁国人”,而宿州北部在春秋时正属鲁国边缘。《论语》中,孔子被困陈蔡时“弟子多病”的记载,也与闵子骞晚年境遇呼应。《阙里志》更是直接记载:其墓,据《阙里志》,以今在宿境者为真。《阙里志(孔子故里志)卷十三弟子志》载:闵子卒葬骞山之南直隶凤阳府宿州北七十里(闵子乡)。
“古代志书”记载说:明清官方档案认证
明、清《宿州志》有五种现存版本,对闵子骞系宿人,都有明确的记载。嘉靖《宿州志》中白纸黑字:“闵子骞,名损,宿人。今宿有闵子、闵孝两乡及闵子墓。而近墓又有所谓‘骞山’者(闵子骞游玩处),皆因闵子得名,其为宿人明矣。”
清末名臣李鸿章在北京修建“安徽会馆”,有一楼楼下正厅高悬李鸿章手书“斯文在兹”匾额,奉祀孝圣闵子骞,介绍闵子骞生平时,记载闵子骞为宿州闵子乡人。由此可见,“明”志、“清”臣都把闵子骞记载为宿人。
明代“闵子世谱”说:皇帝钦定的家族记忆
“这才是闵氏家族的‘DNA’!”武新坦向记者展示了于2018年出版的新校注《闵子世谱》。
明朝万历年间,在宿州知州熊钟弘的大力支持下,张云汉耗费20多年编撰《闵子世谱》,清顺治十四年任柔节刻本印刷。后经审阅,皇室批奏,入录了纪晓岚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闵子世谱》是宿州市唯一的一部入录清乾隆《四库全书》的刻本古籍。
《闵子世谱》还详细记载了闵祠村的骞山、晒书台等地理坐标。“你看这段,‘祠后闵子墓,墓后东西两小冢,是其两弟。墓左有骞山,墓右有洗絮沟、晒书台。祠东有洗砚池’与现存遗址完全吻合。”武新坦指着书中的文字对记者说。
“现存遗址、实物物证”说:活着的“闵子印记”
漫步闵祠村,时空仿佛折叠。
手植古树:16米高的“闵公柏”与13米高的银杏“闵公孙”,苍劲挺拔,2500多年的年轮记录着春秋风云。两树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名古树”。
“闵墓松风”:6米高的主墓两侧,两座弟弟墓两座陪葬墓如双子拱卫,整个墓地松柏藏密,形成“闵墓松风”胜景。
诗意地名:芦花湖的飞絮仍似“鞭打芦花”的孝心;闵子墓东200米兀立着一座小山便是“骞山”,相传是闵子骞游玩和晨读的地方,山因人而得名。
骞山汉墓群:骞山西侧,闵子墓向北100米处是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骞山古汉墓群。据考古发现,其为闵氏家族的后裔墓。闵氏后裔墓葬区出土的汉代器物,串联起家族绵延的脉络。
文/本报记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