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掠过窗台,儿子正趴在客厅的地垫上搭积木。他的小手不停摆弄着彩色木块,忽然扬起脸,奶声奶气地唤我:“我爱你爸爸,你快来看我搭的城堡!”每当他需要我陪伴时,都会这样呼唤我。“宝贝,我也爱你!”我在心里默默回应着。朝着窗外那一片葱茏,心底悄然漫过温热的潮汐——我的儿子,早已不是襁褓中的小不点,却永远是我掌心里的春天。
共读绘本《月亮灯》的那个夜晚,成了他探索月球的起点。每当夜幕降临,他常会牵着我的手往楼下跑,仰着小脸在云层里寻月亮。逢着阴天,他便歪着脑袋说:“月亮在跟我们躲猫猫呢!”若是晴好,他会兴奋地拽我衣角:“爸爸快看!月亮像跟着咱们的小灯笼!”走在巷子里,他不时驻足仰望,心里充满疑问:“为什么月亮总是跟着我呀?”那一刻,一颗好奇的种子在他心中发芽,我顺便给他讲讲嫦娥奔月的传说。
在小区花园的路灯下,总晃动着我们“踩影子”时追逐的身影。他追着我的影子跑,忽而踮脚去踩“大巨人”的脑袋,忽而蹦跳着让自己的影子与我重叠。路灯将我们的身影拉得老长,听着他“咯咯”的笑声,仿佛这时,全世界的欢乐都属于他一个人。
飞行棋棋盘上,藏着他的小宇宙。掷骰子时,他总把骰子捏在掌心晃啊晃,嘴里念叨着:“这次一定是个六!”若是点数不够,便偷偷多掷一次,见棋子快速“飞”向终点,立刻拍着手吐舌头:“爸爸你要输啦!”看着他泛红的小脸,我恍然意识到:教养不是苛责,而是守护孩子对“赢”的憧憬,偶尔也纵容一下他的小狡黠。
晚餐桌上,总上演着“青菜保卫战”。他皱着眉头捏着西兰花,却迟迟不愿意送进嘴巴。我指着他的小肚子笑:“你听,肠道小精灵在喊‘我要吃绿绿的小伞’呢!”他这才勉强咽下一口。那天吃饭时,厨房里的净水器响了几声,他不禁惊呼:“你听,它在学小猪打呼噜呢!”全家人笑作一团时,我不由明白:教育藏在生活的褶皱里,是用童话哄开皱眉,是在烟火气里种满诗意。
他最爱的事,是赖在我怀里翻书,还会学着姐姐的样子,拿一支铅笔在书上涂涂画画,做一些简单的连线题,有时也拉着我跟他一起玩“找不同”的游戏。一旦被他先找出来两幅图片中的不同,就开心地指给我看:“爸爸,看看还是我厉害吧,真不愧是火眼金睛呢!”话语里透着欢喜。想起那些在书城一起度过的下午,还有挑选新书时他攥着书不肯松手的模样,让我确信:陪伴是最好的启蒙,书页翻动的声音,是生命拔节的韵律。
每天下班归来,打开家门的一刹那,他都会跑上前来抱抱我,说一句“爸爸你终于回来了”,顿时拂去我一天的疲惫,让我感受着为人父的幸福。原来,对孩子所谓的教养,从来不应该是生硬地说教,而是在无数个晨昏里,用拥抱接住他的欢喜,用耐心去回应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用纵容守护他的小小世界。作家冯尘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陪伴孩子长大的每一天,感受着他的喜悦和忧伤,实在是一件美妙而不可言的事。
■ 杨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