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5月15日第04版:大美砀山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近日,笔者走进砀山县玄庙镇梨花村野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洁白如玉的白玉木耳、粉嫩可爱的贵妃木耳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晾晒。

“合作社目前共有22个大棚,40多万棒菌棒,主要品种是白玉木耳和贵妃木耳,这一季预计能产出8万斤左右干木耳,根据今年的市场行情,销售额在600万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蒋振芳告诉笔者。和传统黑木耳不同,合作社种植的白玉木耳、贵妃木耳是新培育的品种,这些木耳耳片肥厚、质地柔软,营养丰富,市场价格比普通木耳高出数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势。

近年来,玄庙镇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品种创优、人才培训等形式,大力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负责木耳菌种的培育、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环节,农户则负责按照标准进行种植管理。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为了提高木耳的品质和产量,合作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邀请专家定期到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合作社成功培育出了多个优质木耳品种,这些木耳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合作社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木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的规模也日益扩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年产值超千万元。如今,小小的木耳已成为梨花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绽放出一朵朵“致富花”,助力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

在发展木耳产业的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种植木耳产生的废弃菌棒,经过处理后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用于果园和农田的施肥,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大棚数量,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提高木耳的质量和产量,满足更多客户需求,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蒋振芳说。

“下一步,玄庙镇将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特产业,全力打造集菌种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向菌菇强镇目标持续发力,让菌菇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邵丽 董萧 图/特约摄影 崔猛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