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去乡下一景点游玩时,发现该景点里假山好几座,小水塘也挖了好几个,且每个小水塘上都建了一座小桥,各种名贵树木也种了好几排。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新开发的景点。据当地的一名村民相告,这里原先柳树成荫,河滩上草皮葱绿,是一个天然的景点。去年九月,村里把河滩上的草皮挖了,种上了统一的四季常青的草皮,柳树也被砍了,改种一些名贵树木,还搬来各种奇石,造了假山,挖了水塘,建了小桥。虽然整个景点更气派了,但却一点也没了“原味”。笔者听了,深有同感。
近年来,随着各地农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许多农村相继开发乡村旅游,一些村民也纷纷开设农家乐和民宿,以吸引游客,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但笔者发现,眼下一些农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把原先的“乡村味”给开发掉了。有的把城市景区的那一套“高大上”的东西照搬照抄到了乡村,建假山、挖水塘、种名树;有的村口原本就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但却偏偏要把小河改做它用,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极不美观;有的甚至不惜巨资,把那些常年披绿的小山坡也给推平了,建了一些新楼房。
众所周知,外地游客到乡村来旅游,不是来看假山、水塘、小桥和名贵树木,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乡村原本所特有的那些自然风景。比如,河滩里柳树成荫的自然风景,清澈见底的小桥流水,村口的参天古树,四周的小山坡,这些自然的美景无需装饰和雕刻,“原汁原味”才能吸引他们目光,而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特色和本意。
因此,笔者以为,各地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尽可能秉承乡村原貌,加强环境保护,注重旅游品质的提升和各项服务的提高,而切莫让“乡村游”失去了“乡村味”。
■ 廖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