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5月08日第07版:警方*卫生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宿州公安女法医:刀下是生死,笔下是公正

杨小莉对现场提取的物证进行检验分析。

杨小莉开展疑难伤情鉴定影像学阅片。

左手持柳叶刀,右手执笔,哪里有命案,哪里有鉴定,就一定有他们的身影,这是人们心中公安法医的形象,神秘、特殊。这是大家给法医打上的标签,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杨小莉,正是其中一员。

2009年,杨小莉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机关,彼时的她,对“法医”的认知还颇为懵懂,仅停留在“给警察看病”的浅层印象。直到2010年正式入职,她才真正踏入这个充满挑战与责任的领域——法医,是通过伤亡鉴定还原真相,为案件定性提供科学依据的关键角色。

“误打误撞入行,却庆幸找到了热爱的事业。”回忆起初入行的情景,杨小莉满是感慨。大学学的是中医专业,报考法医岗位时,她甚至不清楚具体工作内容。但这份职业的挑战性与技术性,如磁石般迅速吸引了她。15年间,她参与鉴定上千起案件,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团队中的核心力量。

“法医的笔,直接决定案件的走向。”杨小莉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差之毫厘,关系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一次邻里纠纷中,一方头顶被砖块砸出7.9厘米创口,离“轻伤”标准仅差0.1厘米。面对这看似微小的差距,杨小莉没有草率下结论,而是坚持等待伤口自然愈合后复测,最终确认实际长度为7.8厘米。“鉴定结果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这是对法律和人性的双重尊重。”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临界值的争议中,她始终坚守着原则,用精准的判断为司法公正保驾护航。

作为女性法医,杨小莉坦言体力是短板。“搬运尸体、深夜解剖、山区现场勘查……男同事抬得动的,我可能得歇几回。”但她深知女性的独特优势——共情能力。“女法医的亲和力,能让家属感受到被尊重。”

深夜出警,是法医工作的常态。杨小莉的手机24小时待命,5岁的儿子早已习惯母亲突然“消失”。“有次出警,我凌晨赶去现场,孩子哭累了才睡着。”提及家庭,她眼眶微红,满是愧疚。丈夫是外地警察,父母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每当夜间任务来临,父亲总会骑着电动车赶来照看外孙。

如今,“妈妈去抓坏蛋”是她与儿子的默契暗号。孩子虽还不懂法医的具体职责,却知道母亲的工作“很重要”。在这个小家庭里,虽有聚少离多的遗憾,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

2023年,安徽省公安厅启动全省公安第一批改革创新“揭榜挂帅”工作,杨小莉开启了奔波于案件现场与办公室的繁忙日子。“几乎每天工作时间都保持在15个小时左右。”杨小莉回忆,即便是晚上,也要先把孩子哄睡后,再打开电脑加班准备工作材料。最终,她代表宿州市公安局参加了全省的决赛路演,以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荣获2023年度安徽公安改革创新“揭榜挂帅”铜奖。

15年的职业生涯,杨小莉见证了技术手段的革新:从早年依靠血迹和足迹推理,到如今借助视频监控与DNA技术破案。“但法医的核心从未改变——用专业还原真相,用责任守护公正。”她常对新人说:“法医的刀下是生死,笔下是人命。敬畏生命,才能无愧于心。”这份信念,让她时刻保持冷静,在每一份案件的细节判定中坚守原则。

■文/人民网记者 陶伟 马奔 图/市公安局提供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