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秀歌舞、水中抓大鹅、瓜田飙英文……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的“村支书”纷纷化身短视频主播,为宣传文旅或助农销售各种“整活”,吸引了广大网友的目光。创意的表达、土味的乡音和认真的态度,让不少基层书记成了“网红”,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短视频的风正在“村支书”们中蔓延。虽然从表面上看,有人靠帅气的颜值“出道”,有人靠浮夸的动作“走红”,还有人靠土味的方言“取胜”,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通过接地气的内容,精准地击中了网友们的兴趣点。这些火了的短视频,不仅让很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而且还产生了想要见一见主播们的冲动。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东西只有被看见,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而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不论是拍摄美食美景,还是推介当地土特产,这些基层书记们进军短视频领域的共同目标是:通过网络平台扩大本地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有数据显示,今年春季以来,多个“网红村支书”所在地区的游客量同比增长超过40%。可见,这种创新的宣传方式,确实是有效果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支书”们往往具有“领头雁”作用。他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乡村资源的整合者和营销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书记走上了短视频主播的赛道,他们放下面子,甩开膀子,把自己变成“六边形战士”,为乡村发展舞起来、演起来,吆喝起来,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可以说,他们解锁的不仅是流量密码,更是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成为“网红”只是一种手段,让农民致富才能算真的“红”。如果没有真实的乡村美景和特色产品作为支撑,也许花哨的宣传能带来短暂的高流量,却不能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对于“村支书”来说,要把个人职业身份和乡村振兴使命融合起来,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同时,要了解村情、洞察“网情”,积极探索“电商+文旅”模式,用“流量”激活乡村资源,在网络上耕犁出另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对于网友们来说,当刷到类似的“土味视频”时,不妨停下来看一看,再给“卷”起来的基层书记们点个赞。
■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