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文/本报记者 路杨 图/特约摄影 崔猛)当前正值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时期,砀山县提前部署、科学施策,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保障”三位一体防治体系,全力以赴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精准监测织密预警网络。“今年田间菌源量大,必须在扬花期完成第一次施药。”在砀山县植保站实验室,农技专家正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分析赤霉病菌孢子浓度。据悉,该县已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病虫监测点,结合气象数据开展赤霉病发生期预测,发布防治信息,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
科技赋能提升防治效能。在薛楼园区小麦种植基地里,3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精准喷洒防治药剂。“相比人工背负式喷雾,无人机作业效率提高20倍,还能确保药剂均匀覆盖穗部。”砀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大量投入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药剂使用量。
在砀城镇李屯村,农技人员正指导农户开展“一喷三防”作业。“我们推广戊唑醇、丙硫菌唑等高效低毒药剂,配套使用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既防病又增产。”科技特派员张丽一边调试电动弥雾机一边说。砀山县创新“三次施药”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片,集成应用生物农药、免疫诱抗等技术,累计发放明白纸5万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次。
“财政投入专项资金采购高效药剂,按照补贴标准发放到户。”砀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砀山县整合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力量,建立“乡镇干部包村、农技员包片”责任制,设立24小时技术服务热线,确保防治不留死角。
据了解,目前,砀山县小麦赤霉病总体防治进度已达92%,预计亩均减少损失35公斤,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