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30日第04版:今日泗州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新模式出圈 “蟹文章”出彩

当前,正是螃蟹苗入塘的季节。天刚微微亮,泗县丁湖镇樊集村养殖户丁宗保就和父亲一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播蟹苗”工作。这些专门从江苏选购的优质蟹苗被装入网袋,安置在自家的精养塘。经过精心养殖,最终成为养殖户口袋中的“真金白银”。

生态智养

物联网变身“蟹塘智能管家”

走进泗县丁湖镇樊集村,放眼望去,只见平坦的乡间小路两旁,大小不一的蟹塘星罗棋布,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粼粼波光,一只只“蟹将军”正匍匐在澄澈的塘底悠闲地吐着泡泡。

丁湖镇自然条件优越,境内的沱河水体澄清、水质极佳,为发展大闸蟹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村民通过沟渠引河水入塘,大力发展螃蟹养殖产业。作为丁湖螃蟹的主产地,紧邻沱河的樊集村,水资源丰富,养殖面积超百亩的养蟹大户就有10余户。

螃蟹从幼苗到长大,需要历经五次脱壳换骨。丁宗保介绍,要想让螃蟹蜕壳顺利,池塘里的水温、溶氧、营养等指标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蟹塘有没有受到污染,水的pH值、水温等数据,怎么进行监测?“现在都已采用物联网体系,通过连接智能手机,这些信息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丁宗保指着蟹塘边的物联网终端说。如果发现水质变差,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控制蟹塘中的增氧泵或者水车,轻松给池塘增氧,确保螃蟹“呼吸畅快”。

鲜味出圈

丁湖螃蟹打响金字招牌

“好水好草才能出好蟹。”谈起自己的养殖经,丁宗保说,他的蟹塘采用的是循环水,即进出水口分开,同时通过微生物技术,把剩余的食料及螃蟹排泄物转化成有机肥料,确保蟹塘水草长得好,这样螃蟹肯定也长得好。“螃蟹喝的是活水,吃的是天然饵料,膏黄自然饱满。”

依托沱河优质的水源,当地不仅形成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同时培育出自己独立的品牌,丁湖螃蟹也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近年来,丁湖镇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动螃蟹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在生态养殖方面,该镇从关键的水质改善环节入手,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为螃蟹养殖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在技术提升方面,该镇每年组织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定期邀请水产专家面对面为养殖户答疑解惑。在品牌塑造方面,丁湖镇紧紧围绕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一核心目标,实行“订单式”销售,推动丁湖螃蟹“出圈上网”,打响“金字招牌”。

腰包鼓了

政府为基地引来发展“活水”

为了实现规模化发展,丁宗保在村里流转了120亩土地,成立安徽沱湖宏腾养殖有限公司。开沟挖渠、选购蟹苗,每一个环节上他都不敢有半点马虎。去年,他的蟹塘年产值已经突破200万元。

养蟹虽然辛苦,但丁宗保却乐在其中。为了加大推介力度,让更多人品尝到美味的丁湖螃蟹,丁宗保的合作社去年还投资建设了垂钓、农家乐等区域,以便螃蟹大量上市期间提供现捞现蒸现吃服务。

蟹好水肥人努力,当地政府也积极为基地引来“活水”,在基地旁边修筑水渠、架好电网、打下深水井、增加供氧设备,护航基地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当地的螃蟹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带动了一批返乡创业人员,解决了百余人的就业问题。如今的樊集村,实现了3000多万元的年产值,村民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

眼下,丁湖镇正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强群众增收能力。未来,丁湖镇的“蟹文章”必将越写越精彩。

■ 本报通讯员 王宝林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