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至,农事忙,眼下正是农业生产最为繁忙的时节。走进泗县大庄镇曙光村小宋梨园,到处可见果农剪枝、松土、施肥的忙碌身影,“新农人”则在老梨树下支起环形补光灯,在直播间推介梨膏、豆瓣酱等当地农特产品。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到科技赋能的数字农业,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美丽经济”,这座皖北农业大县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书写乡村振兴的璀璨篇章。
特色产业“链式腾飞”
临近中午,泗县一家饭店里顾客满堂,开放式厨房操作区前,围拢了不少对金丝绞瓜制作技艺感到好奇的“吃瓜群众”。只见厨师将手中的金丝绞瓜用力揉搓,然后轻轻剖开,手掌心沿着剖开面的边缘继续按压,缕缕“金丝”慢慢地被按压出来。
在泗县现代农业的版图上,金丝绞瓜与山芋堪称“双星闪耀”。泗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作为“中国金丝绞瓜之乡”“中国山芋之乡”,常年种植金丝绞瓜2万亩、山芋25万亩以上。以泗县山芋为例,当地培育出“雨杰粉丝”“泗州薯业”等知名品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而金丝绞瓜通过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已形成从瓜肉提取、预制菜加工到膳食纤维开发的完整链条,产品远销长三角高端市场。
“泗县围绕全县优质农业资源,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全链条升级,深入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深耕产业布局,争创国家级山芋产业集群,高标准建立绿色优质原料基地。”泗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联动等模式,全县已形成山芋、金丝绞瓜、食用菌、草莓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2家,带动2.1万农户嵌入产业链。
沃野里掀起“科技革命”
麦田间,数百名专业无人植保机飞手正分布在各田块,利用先进的北斗卫星定位和数字测量技术,对小麦进行喷洒除草剂、农药和肥料,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全程实现了电气化操作,我一个人一天可以喷洒将近1000亩地。”泗县无人植保机专业飞手朱军告诉笔者。一个人一天轻松田管上千亩小麦,靠的是装备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无人植保机自动按规划好的航线飞行,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坐标数字测量技术,通过植保机上的载波实时动态测量,可以获得植保机在农田实时“厘米级”精度定位。农田上空植保机在准确飞行,“后台”里无数个数据在飞速计算。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赋能让农民在不同场景下都尝到了先进技术带来的“甜头”,泗县借力“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积极建立数字农业物联网。在搭建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上,泗县墩集镇草莓大棚内,每个传感器上都对应着草莓的生长环境指数,如光照、土壤温湿度、棚内温湿度等,种植户只需一部手机就等于拥有了“千里眼”,实现了种植户从靠经验种植向靠科技种植、靠数字化种植的转变。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止于此,科技赋能,让百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泗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小小的蝴蝶兰苗也在科研人员的手中破土生长。笔者看到,在研发中心的组培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培育幼苗。
在这个皖北地区最大的蝴蝶兰组培车间里,每月有10万株蝴蝶兰从此处销售出去。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王军介绍:“技术是最大的生产力,目前蝴蝶兰繁殖方法采用的是组织培养无性繁殖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克隆’繁殖。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而且要保持25摄氏度左右的恒温。中心引进智能控温系统,让这些蝴蝶兰幼苗一年四季健康生长。”
“一朵花”激活“全域美”
春赏梨花、夏采鲜果、秋熬梨膏、冬品药膳——小宋梨园的“四季歌”正是泗县农文旅融合的缩影。2025年梨花节期间,小村里日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收入超千万元。持续不断地将“游客流量”转化为“致富增量”,形成“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典范。
泗县的“美丽经济”版图持续扩展,在泗县刘圩镇潼南村,家家户户房前院落和道路两旁都种满了玫瑰。因为主打玫瑰花的种植,潼南村被周边村民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玫瑰村”。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个村“垃圾随处倒、砖头柴草屋后堆”的情形,在老百姓眼里习以为常。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该镇利用“庭院经济”专项资金,在潼南村开展试点,打出村容村貌整治和促进农户增收“组合拳”。村里从外地采购玫瑰苗,在每家每户整理出来的闲散土地上免费栽植,并在技术指导和采购回收上全程保驾护航。如今,房前屋后的玫瑰园已经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全村老百姓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散土地来栽植食用玫瑰,全村共种植玫瑰500多亩。随着玫瑰进入盛花期,农户的收入也在逐年递增,平均每亩可收入五千元。”刘圩镇镇长马成雷说。
“由赏花带来的高人气,顺理成章地让当地百姓的收入水涨船高,‘一朵花’的力量实在是不容小觑。”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艺术和文明“双向奔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泗县正用一场场“文艺+宣讲”的生动实践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国家级非遗泗州戏的悠扬唱腔、快板“草根网红”的乡音宣讲、房前院落里的板凳宣讲会……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艺形式,成了传递党的声音、倡导移风易俗的“金话筒”。
“打竹板笑开颜!金色阳光挂满天。学习党的好政策,泗县发展谱新篇……”在丁湖镇向阳村,草根宣讲员梁贤地手持快板,用方言将党的创新理论编成朗朗上口的唱词。这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老梁”的庄稼汉,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于村镇,用快板将党的政策唱进百姓心坎。他的《凯歌献给党》等作品,不仅让村民们耳熟能详,还吸引了一批“粉丝”加入宣讲队伍,实现从“听讲人”到“主讲人”的蜕变,让政策宣讲既“接地气”又“冒热气”。
作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发源地,泗县将传统艺术与时代主题深度融合。泗州戏剧团围绕抵制高价彩礼、孝老爱亲等主题,创作了《虹桥情》《红色催款单》等新编剧目,年均送戏下乡180余场次。在田间地头、村头院落,演员们用“乡土味”唱响移风易俗,让非遗焕发新活力。村民感慨:“戏里演的就是咱身边事,听着亲切,看得明白。”
今年以来,泗县打造“泗说新语”文艺理论宣讲品牌,在全县5个镇(街道)先行试点,发挥当地文艺爱好者、乡村文化带头人、教师、党员、企业职工等人员的优势,以基层宣讲为主线,结合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民俗节庆活动,将宣讲融入戏曲、快板、歌曲、情景剧等各种文艺表演形式中,把舞台变讲台,深入田间地头、村庄社区、工厂车间等基层一线,开展党的理论政策、乡村文化振兴、移风易俗等宣讲,让文明新风吹进寻常百姓家。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从“富口袋”到“富脑袋”,泗县的实践揭示着现代农业的深层逻辑——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用生态激活价值转化,让文化点亮乡村未来。正如穿过密密匝匝的梨花树,绕过人头攒动的乡间小路,大庄镇曙光村小宋梨园舞台上传出的那曲悠扬的泗州戏所唱:“沃野千里起新歌,乡村振兴正当时。”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现代农业的“泗县答卷”,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文/本报通讯员 单珊 图/吴子阳 特约摄影 吴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