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15日第05版:宿州教体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体教融合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市构建“以体育人”教育新格局

▲灵璧县实验小学学生在大课间做游戏。

▲灵璧县向阳初级中学举行篮球对抗赛。

▲灵璧县实验小学武术队学生进行常规训练。

▲全市青少年软式棒垒球比赛现场。

▲宿城第一初级中学浍水路校区举行第十届田径运动会。图为跳远比赛现场。

▶砀山县青少年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训练基地学生在训练摔跤。

▲2025年埇桥区“奔跑吧·少年”第25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图为男子组100米比赛现场。

我市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00多所,在校学生119万人。面对区域广、学校多、学生多等情况,以及“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等问题,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秉承“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充分发挥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的作用,以体教融合为抓手,构建“以体育人”教育新格局,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青少年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显著提升,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坚持健康优先 筑牢体教融合基础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萧县鹏程中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差异,提前规划各类德育与体育竞赛活动。长期以来,该校深入实施“五大行动”,积极探索体育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以体育德、以体促智、以体育美、以体助劳”的教育目标。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石。我市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口,强化“五育”并举,推广“学前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教学模式,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同时,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将学生脊柱健康、肥胖干预、视力保护等专项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并严格组织实施。

高水平基地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支撑。我市已经成功创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同时,不断巩固提升宿州市第九中学安徽省青少年手球训练基地、宿州市第十一中学田径训练基地等市级竞训基地设施的功能,强化其科学训练内涵。此外,我市还建成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7个、省级9个、市级26个。

我市积极开展多项比赛,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我市不断完善市、县、校三级学校体育联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校际比赛、假期跨区域及国家省市比赛。围绕教学、勤练、常赛的要求,不断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积极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近年来,我市共举办市级青少年体育赛事13个、县级赛事13个,承办省级及以上赛事5个。

市教体局竞技科科长武云启表示,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主阵地作用,探索体育教育的功能融合,整合资源配置,完善赛事体系,推动课程改革,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青少年打造发挥运动潜能、展现运动能力的平台,推进体教深度融合。

聚焦特色项目 激活体育育人效能

在2024年埇桥区教体系统迎新春联欢会上,埇桥区曹村镇中心学校学生的武术表演《中华小子》惊艳全场,行云流水般的招式展现中华传统体育的神韵。该校将武术教学纳入常规课程,每周固定课时教学,并开设了武术兴趣班和社团活动,以特色项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特色体育项目不仅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更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情感纽带”。我市推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整合体育项目学校与特色学校资源,将传统体育活动融入教学,完善竞赛与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特色体育发展格局。

砀城第三小学以软式棒垒球为特色,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制订科学教学计划,利用体育课、大课间普及活动,成立社团重点培养特长生,并组织校内软式棒垒球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实现“以赛促训”“以活动润童心”。

同时,灵璧县鹿鸣学校的足球,萧县官桥小学的跳绳,埇桥区褚兰镇中心学校的舞龙舞狮,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赛艇、皮划艇,宿州市第九中学的手球,宿城第一初级中学、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埇桥区大泽乡镇中心学校的篮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均探索出一条深化体教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全市创建体育特色学校225所,其中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23所、篮球特色学校52所、排球特色学校4所;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学校46所,其中省级10所、市级36所,以兴趣为引领挖掘体育育人价值,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提升体育育人成效。

创新协同机制 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市各校构建以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核心、社区体育为拓展和延伸的体育育人新环境,引导三方重视体育,形成全员参与格局,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为凝聚家校社合力,我市建立协同机制,依托学校平台,引入数字化技术实施“家校社共育体质健康”项目,通过运动数据采集、体质测试分析、体质成长画像、个性化运动处方、协同联动干预等方式,动态管理学生健康,精准解决当前学生面临的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

同时,我市高位推动,着力打造“一基地”“五中心”“一医院”:总投资2.35亿元,总建筑面积35113平方米的市青少年健康运动基地,涵盖游泳馆、健身馆、篮球馆、羽毛球馆、足球场和室外篮球场、网球场等场馆、场地等,可以满足青少年运动健身的需求。总投资9.7亿元、总建筑面积89600平方米的市奥体中心项目正在推进,建成后将具备承办青少年各种体育赛事和单项比赛的能力,同时为举办2026年安徽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提供良好的场地条件;市青少年健康运动宣传教育中心,向青少年学生推广“近视防控”“科学健身”“脊柱健康”“运动减脂”等科普小知识,掌握健康的运动方式;市青少年健康运动体质监测中心,拥有先进的体质测试和康复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青少年通过科学监测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广泛开展运动健康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工作,大力提升青少年儿童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素养。筹建中的宿州体育医院,拟开展运动损伤诊疗康复、运动员机能测试、运动营养研究和学生体质监测等工作,为全市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提供医疗保障。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石,是人民群众关切、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体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体局副局长于枫表示,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程课时落实,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打造体育特色品牌,推进家校社协同发力,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凝聚合力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 文/本报通讯员 高继周 图/本报通讯员 高继周 赵奇 李强强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