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现场吟诵了白居易名篇《忆江南》里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点赞江苏美景,嘱托江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延伸阅读】
《忆江南》: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意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写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共有三首。诗篇以精湛凝练之笔勾勒出江南春日的绮丽风光,倾诉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怀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堪称神来之笔,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江南春景图。清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色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映照江畔盛开的花朵愈发娇艳欲滴,红得胜过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红胜火”三个字,将江花的艳丽推向极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热烈气息。而春天的江水,则呈现出一片澄澈的碧绿,绿得如同深邃的蓝天,又似纯净的靛蓝染料融入水里,清新而柔和。“绿如蓝”的描写,让江水的碧绿跃然纸上,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美感。这一红一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与活力的画面,把江南春天的妩媚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如此迷人的江南风光,诗人怎能不心生怀念?于是,“能不忆江南?”以反问的形式结束全篇,虽为问句,实则答案不言而喻。这一问,如同一记重锤,敲在读者的心弦上,引发强烈的共鸣。它不仅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叩问,更是对所有读者的深情呼唤,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对江南的美好憧憬与回忆之中。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现场吟诵《忆江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提醒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要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励各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使其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以《忆江南》点赞江苏美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是对江苏发展的强大推动,更是对全国各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期望,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发展为要,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宿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