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祖北)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近年来,萧县紧盯“十四五”目标任务,以生态农业发展为重点,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大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建设皖北农业强县。
筑牢主体支撑,因人施策培育新型劳动者。新型乡村劳动者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萧县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精准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目前,全县已有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技术骨干、返乡创业青年、乡村能人以及参与电商、农机服务的新型劳动者近2万人,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迭代农事工具,因势利导推广智能化农机。新型乡村生产资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要素。为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萧县立足实际,推广高效、专用、智能化农机,积极争取省级新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项目、农机研发补短板项目,落实农机补贴资金政策,对购置智能化农机的农户或企业给予30%-50%的补贴。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中科大、安徽农业大学等共建技术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升级,不断扩大农村5G网络覆盖,保障数据传输实时性。大力推进“北斗+智能化农机”示范项目,使张庄寨镇、王寨镇等地的示范农场、部分合作社实现北斗导航农机全覆盖,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77%,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选配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绿色农业。积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探索智慧农业实践路径,推广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先后在庄里镇、王寨镇等核心区域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集成智能灌溉、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等技术。强化合作社带动。扶持萧县农丰等农机合作社购置智能化设备,开展“全程托管”服务,辐射周边小农户。推广企业合作模式。强化科研合作。积极与中联重科、极飞科技等企业合作,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科学打好“技术推广+政策扶持+模式创新”组合拳,成功将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转化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行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县小麦、玉米主产区铺设滴灌、喷灌设施,结合土壤传感器数据实现精准灌溉,覆盖面积超10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依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每年对20万亩耕地进行土壤检测,生成“一地一策”施肥方案,减少化肥滥用;积极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使用有机肥的农户给予每亩200元补贴,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年消纳粪污30万吨,生产有机肥15万吨。构建循环农业体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生物质燃料加工和饲料化利用技术,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推行种养循环,在白土镇等养殖密集区推广“畜禽-沼气-农田”模式;强化生态种养结合,试点林下经济,提升土地复合利用率;强化绿色植保与病虫害防控,以生物农药替代,对购买生物农药的农户给予30%补贴,推广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防治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