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数字化有利于加速农业生产智能化转型,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有利于催生乡村新兴业态,有利于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是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市以“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并以此为牵引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创新创业创造,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乡村数字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障碍,如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村数字人才匮乏、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程度低、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不高、乡村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完善等,需要重点加以突破。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必须依托数字技术高渗透性、高通用性、高系统性、高增值性的特点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塑造乡村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释放乡村新潜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引擎。
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借助宿州算力产业基础,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出一批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比如砀山县一号果园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智能灌溉、防霜冻、低温预警、田间水肥管理等智慧管控模型,既提升了果品产量品质,又实现了节本增效,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效应。要推进5G网络覆盖升级,消除网络盲区,加强对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运维保障机制,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要加大对乡村数字经济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智能物流仓储中心,配备先进的仓储设备和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储存和快速配送。
强化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乡村数字人才是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归宿”行动,着力制定出台一系列吸引乡村数字人才回流的优惠政策,通过加大落户奖励、住房租房补贴、创业扶持资金、子女教育优惠等措施吸引专业数字人才回流到宿州市乡村地区创业就业。要建立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专家库、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乡村电商企业实习,毕业后优先留乡工作,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数字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建立农民数字技能培训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是乡村数字化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数字技术能够变革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朝着更加智能、更有效率、更加生态的方向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要围绕“数字皖农”“5+8”试点等部署要求,利用我市云计算产业优势,从云端发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生鲜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要促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加大对农业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让乡村更加深入参与高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完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和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高端绿色食品产业提供更优质的原材料。
以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化技术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利用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砀山县建设的契机,构建“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实现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要推进智慧乡村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云治理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打通智慧政务“最后一公里”,为村民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参与治理的途径。要建立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推动乡村党务、政务、财务等信息公开,村民可随时随地查看,确保治理过程的透明化。要开设线上议事厅,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共同构建“线上家园”,促进村民投票等功能实现,真正实现共治共建共享。
完善乡村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要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落实《“数字宿州”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年)》,加强对乡村数字化发展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评估,确保政策真正落地见效。要简化政策申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鼓励政府借助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乡村广播等平台向农民和乡村企业宣传相关政策信息,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让乡村企业和农民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要深入调研宿州市乡村地区数字化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乡村的特点,制定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作者单位:中共宿州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调研课题(HHDXZK24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