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10日第06版:养成教育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小胖墩”要控制体重啦!

“小孩子胖一点结实,好养。”“孩白白胖胖,真可爱。”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胖一点没关系,尤其是老一辈的人更喜欢所谓的“胖小子”的孩子。殊不知,儿童肥胖会威胁儿童本身的健康。今年,国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小胖墩”也要控制体重了。

上周末,市立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专家侯媛媛正在接诊一位因肥胖就诊的小朋友。孩子的母亲吴女士表示,孩子从小胃口就好,从不挑食,吃嘛嘛香,尤其喜爱吃甜食,体重一直偏重,现在6岁体重已经80多斤了。别看孩子小时候肉嘟嘟的挺可爱,长大了要继续胖的话还是很让人着急的。因为,肥胖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报了篮球班,周末有空就带他出门锻炼,但是他吃得多,试了各种办法还是没用。这不,今天带孩子来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咨询专家,更科学地给孩子减重。”吴女士说。

和吴女士有同样困惑的宋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10岁了,出生时有点偏瘦,孩子奶奶非常心疼,专做各种好吃的“精心投喂”,直到现在把孩子喂成了“小胖墩”。“和孩子的奶奶沟通过好多次,老年人的陈旧观念觉得孩子胖点好,不会生病,孩子大了自然就瘦了。可事实是孩子越来越胖。”宋女士无奈地说。

什么是肥胖病?孩子达到什么标准会被定义为超重或肥胖?侯媛媛介绍,肥胖病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失衡,即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体块指数的85百分位以上为超重,95百分位以上为肥胖。体块指数的计算方法家长在家就可以自行完成,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大于等于25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国内外很多研究已证实其与肥胖和体脂相关,在临床上体质指数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指标,也是最经济和方便的方法。”侯媛媛说。

“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侯媛媛表示,肥胖症有家族发病倾向。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一人肥胖者,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的后代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出生至18个月是幼婴儿脂肪组织增多的第一个活跃期,由于缺乏合理的科学喂养知识,喂给过高的碳水化合物、高糖饮食,过早地增加固体辅食均可诱发肥胖。幼儿和儿童期的饮食谱扩大,某些家庭饮食以肉食、高脂为主,摄入过多高糖、高热量食物,或进食过快等均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体力活动少,久坐不活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有资料证实,较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与肥胖呈正比。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复杂,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文化水平、经济基础、环境污染等与肥胖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关系。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肥胖常见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及下丘脑性肥胖等,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久病卧床等均可导致继发性肥胖。

“儿童肥胖大多数会延续到成年,会增加成年期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侯媛媛介绍,研究表明,儿童期肥胖与成年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肥胖也可致内分泌紊乱,包括生长激素、皮质醇、性激素等分泌异常。对性发育的研究表明,肥胖女孩性成熟年龄提前,而男孩则延迟。另外,肥胖儿童也可出现骨关节病变(股骨头滑脱和胫骨内翻)、睡眠窒息或通气障碍综合征、脂肪肝及胆囊病变等,严重肥胖的孩子可以产生心理障碍,例如会因为外形被同学取笑,造成自卑感,做事缺乏自信和竞争力。

“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孩子减肥?”这个问题是许多家长比较关注的。对此,侯媛媛建议,肥胖病的治疗较困难,目前没有统一的有效疗法。由于儿童不断生长发育的特点,决定任何治疗方法都不应影响正常的生理过程。治疗儿童肥胖的措施为加强运动,饮食调整及行为心理矫正的综合治疗。要让家长和孩子了解肥胖形成的原因和由于肥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便很好地配合医生为其制定的治疗方案;饮食治疗仍然是治疗肥胖的基础,体重的减轻取决于消耗多余脂肪的多少,多摄入蔬菜、含高纤维素和水分多的食物以增加饱腹感,选择含糖少的水果和减少油脂食物的摄入;在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时,运动和饮食调整各自起到重要的作用,两者必须结合起来,长期坚持不懈,方可收到疗效。

侯媛媛强调,在青少年期间采取有力措施预防肥胖发生是防治肥胖的根本,最重要是加强宣教,提高全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广泛宣传肥胖症的危害性和如何进行合理的喂养、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运动的重要性等,让家庭、幼儿园、学校、全社会都能真正认识到当前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严重性和预防肥胖发生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才能减少成年人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其危害程度。

■ 本报记者 庞瑞莲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