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4月09日第07版:汴水流韵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记忆中的味道

水饺

上海人过去面食中很少吃水饺,都是馄饨。其中一个原因,馄饨皮粮店里有卖,方便。而水饺皮却要自己买来面粉,再和面,擀皮,大部分上海人没这个本事,也不想费这工夫。

1968年底,我和老树、来来已经报名准备去皖北插队当农民了,对当地的情况一无所知,只知道那里很穷,很苦,没什么好东西吃,于是好几个同学请我们去家中吃饭,吃点好菜,临走前好好过把瘾。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顿水饺。那位同学的母亲是北方人,平时讲一口普通话,所以,包饺子应该不在话下。那天中午,我们三人如约来到南京西路新成游泳池对面那条弄堂里的同学家中。那是新式里弄,有客厅,有阳台,有厨房卫生间。

在客厅里坐下,没见什么烟火气,同学就端上来两大盘刚刚下好的饺子。这是我第一次吃饺子,竟然不像上海人吃馄饨一人一碗,而是放在大盘里,每人面前是一小碟醋。饺子馅是纯肉的,咬开后,汤汁饱满,鲜香扑鼻而来。吃得差不多时,又上来两盘。一直到再也吃不下去,饺子还剩不少。此时,同学端来一人一碗下饺子的汤,说是“原汤化原食”。也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上海人是不说的。

隔不多久,我们就去皖北插队了。而当年在那个地方,饺子是无数人最心仪的美食,尤其是农村。首先,猪肉对农民来说,绝对是高消费。再者,农家没有多少细粮。山芋粉玉米粉包不成饺子。所以偶尔能吃上一顿,大多是过年,或是中秋。而且他们包饺子的肉馅是越肥越好,肚子里油水太少了。

蚕豆荚

大概是1997年夏初,去阜阳开会,一天中午在餐厅就餐,席间上了一道汤菜,汤色乳白,里面浮着一条条金黄碧绿相间的“小鱼”,吃在嘴里,鲜中带着微甜,满口清香,不知是何物。问当地朋友,说是蚕豆荚,叫我吃了一惊,想不到一直被当作垃圾的蚕豆壳能做出这等美味!在别处真还没有吃到过。问菜名,叫酥炸蚕豆荚。

做法倒不难,但麻烦。首先蚕豆荚要极嫩,里面还没长蚕豆,市场上买不到。豆荚洗净后要用盐腌上一天,去掉土腥气与苦味,然后用清水浸泡,剪去头尾,裹上鸡蛋面糊,下油锅炸熟。最后放高汤里烧煮片刻即可上桌。

因为味道不错,在当地也受欢迎,但时令太短,一年也吃不到几天,所以刚刚被当地餐馆发明时,要六十元一份。那时大家工资才多少?后来各家饭馆都学样了,于是掉到二十元一份,也够厉害。

同样是皖北,宿州和阜阳是连在一起的,但有许多食物却是不一样的。像这样做蚕豆荚,我在宿州这一带从来也没见到过。还有阜阳那边极平常的凉拌菜荆芥、扫帚苗,宿州大小馆子里也没见过,很想不通是什么原因。

羊头肉

苏鲁豫皖接壤地带,都喜欢吃羊肉。冬天吃,夏天也吃,尤其是冬天,没有羊肉简直过不下去。宿州城里除了一家一家的羊肉馆,当年皖北矿务局宿舍附近还有羊肉一条街,就是夜里的大排档,以羊肉为主。

那一次,一个当医生的朋友邀约去那里吃羊肉,四个人,他就点了一个羊头。羊头烧好,盛在洗脸的大脸盆里端上来。鲜红的羊油(用辣椒熬出来的),碧绿的香菜蒜叶,白色的葱段,看一眼就食欲大增。羊头的骨头已拆掉,只留羊肉、羊皮,加上大白菜、粉条,满满的诱惑。

几人围一张小桌,头上悬一个灯泡,中间热气缭绕,香气扑鼻,手中筷子不用谦让,纷纷插进盆里,拣大块地捞。羊肉已酥烂,大白菜已入味,粉条有韧劲,只听一片稀里哗啦之声,桌上汤汁淋漓,吃得太急吼吼了,全然不顾形象。

等到盆光菜尽,店家又上油酥烧饼,别样的酥脆焦香。勉强吃下一个,却已撑得难受。这是我吃得最酣畅的一次羊肉,尽管是羊头肉。之后再没吃到过,也许,大家都觉得羊头肉太不上档次吧!

退休前的一个冬天,忽然有朋友送我一只整羊,杀好后剥了皮去了内脏的。当时爱人已提前回上海去过春节了,我一个人在宿州编报纸的最后几期稿子。我把羊肉分割了一下,准备过些天回上海时带回去。

但羊头剁下来,估计上海人不吃,忽然就想到那次的吃羊头,决定自己做一下。结果是当然无法同人家比,加了所有的作料也不行。反正我自己吃,也算一份硬菜,两天才把拆下来的肉吃完。这就叫隔行如隔山,没有这个手艺,想吃羊头,最好还是去全羊馆,一般羊肉馆恐怕没有羊头肉。

蒲菜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去江苏淮安。《淮安报》社的同仁中午在饭店招待我们,其间上了道菜,样子像切成段的大葱葱白,但比大葱粗,码在盘子的汤汁里端上来。识不得是何物,很脆,汁水很鲜。主人告知,这是蒲菜,也就是浅水里生长的蒲草尚嫩之时,紧贴水面上那一小段。当时正是时令,过了季节就老了。

蒲草很普通,当年运水果都是用蒲草编的蒲包装的,有的地方用蒲草编席子,做蒲扇。没有想到它幼小的时候,竟能做出如此美味?当然,味道鲜,主要还是用鸡汤来烹制的。据淮安的朋友讲,蒲草的食用还有个典故,当年南宋抗金时,梁红玉的部队在淮安被金兵围困缺粮,士兵们发现嫩蒲草可以充饥,味道还不错,从此成为当地的一样食物。

后来查一下资料,这蒲菜其实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在食用了。《周礼》上还有蒲菜的加工方法。其实中国很多地方长蒲草,山东、四川、湖南、湖北、广东、陕西、云南、山西等,也当菜吃。不过当属淮安的蒲菜最美味,汪曾祺作品中也有过描写。

其实各地的蒲菜做法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有加火腿的,有加海鲜的,有加鸡茸的,有加蘑菇的。淮安蒲菜直接用鸡汤,最容易最快捷,但鸡汤一定要纯正,如用鸡精,那么就是糟蹋了。尽管许多地方都长蒲草,但我在其他地方再也没有吃到过。在淮安吃到蒲菜,真正是这辈子空前绝后,仅有的一次。

■ 王仲翔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