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物生发。这个传统节日,自古就承载着国人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也考验着当代人守护家园的文明智慧。当祭扫的香火与春日的干燥相遇,防火便成为这个时节不可忽视的文明课题。
清明防火,古已有之。历代典籍中不乏关于防火的严格规定和深刻警示。《周礼》中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的记载,强调春季需严控火源;唐代《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对祭祀引发的火灾予以严惩。明、清典籍中也多有提醒:“祭扫当戒火烛,勿使余烬随风。”这与今日“文明祭扫、绿色清明”的理念不谋而合。先人的训诫穿越时空,依然为我们敲响警钟。
随着时代发展,清明防火面临新的挑战。气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清明期间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森林火险等级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清明日近,大量居民返乡祭扫,野外用火管理难度加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祭扫引起的森林火灾约占全年森林火灾总量的40%,教训深刻、发人警醒。一根未熄灭的香烛、一张飞扬的纸钱,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促使我们反思:如何让绵延千年的祭扫传统与森林防火、生态环保相得益彰?
防火之要,在于唤醒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当我们在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而非点燃纸钱,当我们在山林中自觉收起打火机,当发现隐患时及时劝阻或报警,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文明素养的体现。政府部门也要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重点区域巡查;社区组织应开展防火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媒体平台要创新传播方式,让防火意识深入人心。唯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防护网络,才能让清明时节真正“气清景明”。
清明防火不仅是一个时令性工作,更是一种文明传承。古人云: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今天,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传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本义,既是自然时令的清明,也应是行为方式的清明。清明的意义在于铭记过去,更在于珍视当下。让我们以文明之火传承文化,以责任之心守护家园,在这春和景明的时节,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 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