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统筹协调,持续推进中职学校分类达标建设,激发办学活力,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5所,经省教育厅批准的A类中职学校4 所,B类中职学校9所。目前,全市中职在校生6万余人,校均4300多人。开展招生的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全部超过1200人,校均在校生规模、每个专业点在校生规模均全省领先。
“三全育人” 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
我市各中职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 (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改革,高度重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思政课教学管理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改革,让所有学科教师都做“课程思政”教师,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教育引导职教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全市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如主题演讲、新生军训、社团活动等,确保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宿州逸夫师范学校精心打造以“红色铸魂、绿色发展”为特征的“双色教育”德育品牌,从红色基因中“启航”,画好全程育人“坐标线”。该校建立党组织书记、班主任、教师“同备、同上、同听”思政课的“三同”教育教学机制,建立校领导及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制度,落实中层干部“下一个班级、讲一个故事、问一次需求、办一件实事、教一个方法”的德育导师制度。
全市各中职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被评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的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建立赏石社团、菠林喇叭社团、磬石琴社团、灵璧石工艺品社团、泗州戏社团、钟馗画社团、剪纸社团、拓片社团等8个社团。其中赏石艺术、菠林喇叭和泗州戏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磬石琴演奏、剪纸艺术和灵璧钟馗画为省级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重点项目,灵璧石工艺品为市级重点项目。
经过努力,全市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灵璧师范学校通过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验收,安徽工程技术学校制造装备系、信息商贸系和灵璧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经贸旅游系等通过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部验收。同时,宿州工业学校杨雪侠班主任工作室、宿州应用技术学校吕学忠班主任工作室和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徐芸云班主任工作室通过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验收。
产教融合 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
我市优化专业布局,服务地方产业。全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积极构建与地方主导产业和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打造优质专业,培育高水平专业群。2024年,市教体局批复同意7所学校新设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5个专业点,指导3所学校停办5个专业点。目前,全市15所中职学校共198个专业点招生。同时,以中等职业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和办学水平评估工作为抓手,统筹全市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各校通过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专家指导,深入市场、企业、岗位调研,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提升学校专业建设质量。2024年,全市有5所中职学校的8个专业获省优质专业认定,2所中职学校的2个专业群获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培育。同年,在安徽省“600工程”评选中,宿州工业学校被认定为职业学校产业专业合作链双链长单位,宿州应用技术学校的服装设计被认定为在线专业精品课程。
调整专业设置,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宿州工业学校积极参与高新区发展,根据高新区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并开展“冠名班”培养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同时,发挥学校科研优势,与高新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活动,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2024年,该校先后与宿杭之光光电有限公司等5家周边企业共建工学结合班,涉及机电、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培训企业员工1219人。宿州环保工程学校与泗县瑞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双元育人合同,根据教学进度与企业协商培训日程及培训内容,全年培训学生1200多人次,为周边企业提供了一批焊接技能人才。该校还与县新林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共建“服装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与富民农业合作联合总社共建“食用菌”生产性实训基地,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全市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吸引力不断增强,专业服务经济产业发展和贡献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16152人,就业率99.18%。其中,本地就业4970人。
技能培训 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乡村振兴,我市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做到课程设置科学化,实训技能专业化,学员管理制度化。
安徽工程技术学校于2024年开展电工、焊工、高处作业等社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7000余人次。
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先后开展服装、家政、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技能培训。培训地点不固定在学校,而是将理论课堂设在村里,实践操作就在学员家的田间地头,这样既满足培训个性需要,又提高实操培训效率。该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中“草莓大王”陶技乐最具代表性。他参加了该校组织的草莓栽培技术培训后,引进新品种“红颜草莓”。该品种草莓因为口感甜、“颜值”高,深受欢迎。手里有技术,增收有支柱。目前,陶技乐的“红颜草莓”生产已完成精品高端路线发展规划,正走出乡村,向城市进军。陶技乐一个大棚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共有11个大棚,年收入可达50多万元,不仅自家走上小康之路,还带动全村人一起致富。
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赵媛媛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她看见大量工程弃渣得不到合理利用污染环境、大量农田因为基建开挖回填不断流失土壤成分时,头脑里渐渐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这些弃渣变废为宝,反哺大地?进入该校学习后,她惊喜地发现学校不仅有土壤改良方面的老师,且创新创业活动氛围浓厚,于是大胆跟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肯定后,赵媛媛迅速与3名同学组建研发团队,开展“生土熟化——以科技创新助力梨都乡村振兴”项目研究并取得成效。该项目在2024年第四届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荣获金奖,并在国赛中获三等奖。
以赛促学 锻造未来工匠
我市将技能大赛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和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抓手,积极指导中职学校开展校赛,并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024年,我市组织开展全市职业技能创业大赛,遴选19件优秀作品参加淮海经济区十市联合“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7个。同时,在第五届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越野卡丁车的轻量化设计”项目获一等奖;宿州应用技术学校“强输水·自增湿·四通道双极板模式——氢能电池首选”项目和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薯’泥最甜——助力丰收新盛景”项目获得二等奖;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绿色守卫——小型智能养护机”“绿电 e 站——光储充快速充电桩”“多功能刻刀——助力磬乡文化”项目获三等奖。
灵璧师范学校学生在多项国家级、省级赛事中捷报频传,在不同领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继2023年斩获首届“传承工匠心 共铸报国情”全省中职学校主题朗诵大赛2个一等奖后,2024年,该校学子陈沫、丁蕊、丁晓蕊、张先科、张金达、司治国在第二届该项主题朗诵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在“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该校师生共获7项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充分展示了学校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深厚积淀与创新能力。
宿州工业学校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文/本报通讯员 屈海波 图/市教体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