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看这把竹扫帚,枝密把直,三年都用不坏。”3月26日上午,大庙镇沟涯村的直播间里,赵雅丽正热情地向观众讲解沟涯村的特色竹枝制品。这位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致富带头人,七年前是贫困户,如今她创办的竹制品加工合作社年销扫帚40余万把,带动42户村民户均年增收2万元,完成从“被帮扶者”到“帮扶者”的逆袭转变。
从低谷到奋起前行
1992年出生的赵雅丽历经坎坷。2011年,父亲确诊肝癌,为治病家中债台高筑。她没有退缩,毅然外出打工,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生活渐有起色。可命运弄人,2017 年,赵雅丽的母亲因病卧床,年幼的儿子遭遇车祸离世,丈夫承受不住打击离家出走,紧接着父亲也因肝癌晚期去世。家庭瞬间支离破碎,赵雅丽再次跌入人生谷底。
“绝望之时,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敲响了我家的大门。”赵雅丽回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发现赵雅丽有家传的竹编手艺,便协调3万元贷款帮她建起家庭作坊。由于赵雅丽制作的扫帚,竹枝密实且韧性十足,赢得市场的认可。年底仔细核算,纯利润竟有5000元。2017年底,在省第三方评估中,赵雅丽凭借自身努力,成功稳定脱贫。
一把扫帚扫出产业路
走进雅丽竹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一排排扫帚整齐堆放,赵雅丽示范如何修整枝杈:“每根竹枝要保留 7 个分叉,这样扎出来的扫帚既耐用又省料。”
赵雅丽介绍,曾经的沟涯村,竹枝加工都是各自为战,农户之间还存在互相压价的情况,这使得竹枝加工产业逐渐失去生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8年,赵雅丽牵头成立雅丽竹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吸收当地农户为社员,采取 “统一采购原材料、分散加工、统一销售” 的方式,降低了单户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
“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方便,合作社离家近,工作待遇又好,一天扎个四五十把扫帚,到手二百块呢。” 工人袁祥卓满脸笑意。
“村播”播出乡村“致富经”
“如今直播带货正是创收的好时机,咱们村可不能错过这个大好机会。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直播带货,帮助乡邻多挣些钱,过上好日子。”赵雅丽坚定地说。
自赵雅丽当选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她敏锐地捕捉到电商直播带货的巨大潜力,全身心投入其中。从最初面对镜头的羞涩紧张、手足无措,到如今能够熟练地与观众互动交流、巧妙吸引流量,赵雅丽付出了诸多努力,也见证了直播助农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
■ 本报记者 吴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