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经济的血脉,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物流枢纽的地位愈发关键,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立足“四省交汇、九州通衢”的区位优势,在物流枢纽上持续发力,以“大通道”建设打通物流“大动脉”,全力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2024年,全市完成公路综合运输量405.3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41%;水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2.77亿吨公里、城市客运量1.07亿人次。目前,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在库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136.1亿元;培育道路货运企业1005家,货运车辆保有量5.7万辆;创建A级以上物流企业20家……一串串数据、一个个项目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物流产业发展“成绩单”,更展现出我市充分发挥物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扎实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建高标准物流节点的实绩实效。
依托砀山特色农产品,积极补齐冷藏冷冻、分拨配送等短板,我市已成功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各类冷库330余座,冷库库容超210万立方米。2024年上半年,基地内重点企业冷链货物吞吐量450万吨,营收近9亿元。
“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和省物流产业相关专项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高标准启动了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作为我市物流枢纽的“核心载体”,该产业园规划用地总面积417.77公顷,总投资超300亿元,按照“一核三板块十一个组团”,以宿州国际陆港、宿州铁路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大宗物流板块、快速消费品物流板块、物流创新服务板块建设为重点,分步实施推进园区“一港十中心”建设。布局公铁联运、城市配送、专项物流、保税物流、专业仓储等物流功能业态,形成高标准的综合型物流产业园区,打造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
作为基础产业,物流园区(基地)的建设,能够拉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合理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带动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发展,创造辐射周边的更好的投资环境。
宿州传化“公路港”物流产业园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结算中心,两个物流基地”,建立传化物流皖北区域引擎,服务高端制造。该项目的投用进一步推动我市运输结构调整,降低物流成本,为我市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在港口水运方面,逐步推动“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浍河蕲东港区项目全面开工并实现规模化施工,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70%以上;新汴河省际“断头航道”复航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江苏省已将新汴河江苏段列入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现已完成初步方案研究并计划启动工可报告编制工作;省港航集团已启动新汴河二期团结船闸工程的工可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
构建“公铁水空”大通道,推动“物畅其流”大循环,是我市建设内外循环的“枢纽之城”美好愿景。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接下来我市将围绕打造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基地,不断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聚力构筑连接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节点。
在畅通大通道上,将在现有连霍、京台等“四纵四横”的高速路网和京沪、陇海等“四纵三横”的铁路干线基础上,加快宿徐高速、宿固高速、徐砀商高速、宿遂高速一期工程,以及淮宿蚌、阜淮城际铁路和合新高铁泗县段等工程建设进度,推进新汴河省际“断头航道”复航,不断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以通道畅通推动物流通畅。
在争创大枢纽上,将抓住用好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契机,高标准编制宿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形成“一主两辅”的枢纽布局。
在建设大基地上,将持续补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藏冷冻、展示交易、分拨配送等功能性短板,提升基地运营水平和辐射能力。
在推进大降本上,将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不断优化物流设施布局,积极争取快递企业在宿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引育一批A级以上物流企业,促进现代物流提效率、降成本。
从“交通节点”到“国家枢纽”,宿州正以物流业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随着“物畅其流”愿景的逐步实现,这座皖北城市将不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纽带,更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书写着“枢纽之城”的新篇章。
■ 本报记者 韩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