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邓老师在办公室吐槽,说每次调整座位后都有学生和家长找她,提出各种理由来换位置,她为此头疼不已。邓老师是一名年轻教师,在班级管理上还是新手。我安慰她,其实调整座位对每个班主任来说都是考验,要是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班级的和谐稳定。我顺便跟她聊聊我以往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开好“两会”,做好情感沟通。只有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座位焦虑,后期的座位调整才能顺利进行。每当接手一个新班,在第一次家长会和第一次班会上,我会和家长、学生开诚布公地交流换座位的话题,告知他们今后调整座位的原则和方法,征求大家的意见,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座位安排得好,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每个班主任都会从整体考虑,尽力兼顾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身高问题、个性问题、纪律问题等。但有些家长往往过于专注自己家孩子的座位,很少去考虑全班的情况,而一些孩子也可能会因自己喜好想去挑选位置,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班级长远发展的。
其次,座位调整的策略要遵循公平性、定期性、互助性、均衡性原则。公平性就是座位按照逆时针方向调换,通过前后轮换和左右轮换,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坐在有利的位置。定期性就是每个月月初换一次。定期更换座位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社交圈子,避免视觉疲劳和社交隔离,从而更好地发展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互助性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让相邻的同学间可以做到成绩和性格上的互补。均衡性就是把男女生错开坐。一般座位安排之前,老师先摸底调查,了解学生意愿,做好合理分组,选派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做小组长,一般每个小组共6人,从学生的性别、爱好、性格、成绩等方面合理搭配,小组内同桌可以自行选择,前后排座位也可以自主协商,由小组长负责协调。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多一些机会跟不同性格的同学交流。
最后,座位的日常管理和动态调整。座位一旦确定下来,不允许学生间随意私自换位置。当然,座位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如有科任老师反馈、家长建议和学生反映的其他特殊情况,班主任要及时介入,综合所有情况后再确定座位调换的方案。有时视学生情况也不妨设置个别“特殊座位”,安排靠近讲台或角落的位置。老师对这些学生要予以重点关注。
座位安排关系到班风学风、课堂氛围建设,还有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调座位确实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和深思熟虑的“大工程”。班主任要做到统筹兼顾,平时多听听科任老师和班干部的意见,走近学生身边,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座位调整时多下功夫。给学生调座位看似简单的日常工作,其实蕴含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只要用心去观察思考,座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 杨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