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3月29日第08版:文化专刊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泗州戏的跨世纪新声

泗州戏作为农闲时段或年节社戏的地方剧种,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和婉转优美的唱腔历来受到乡村市井大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更赢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以及郭沫若、梅兰芳、田汉、贺绿汀、赵树理、吴祖光、新凤霞等文艺大师的青睐,不仅由江湖戏班升格为国家机构的剧团,也从娱乐观众的谋生手段,成为“教育人民、宣传政策、移风易俗、寓教于乐”的艺术形成。每当走村串巷逢集赶会的演出,总有男女老幼,尤其是少男少女跟着瞧,撵着听,忘了寝食,忘了家人,似乎“魂”被拉去了,故而又称泗州戏为“拉魂腔”。对俊男靓女角色的追逐,更有不亚于电视剧《大宅门》中白玉婷痴迷万筱菊那样终生不忘的“戏迷”,以致流传出“听了拉魂腔,忘了爹和娘”的顺口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娱乐新形式兴起,泗州戏等传统地方戏生存发展空间逐渐被电影、电视剧、曲艺小品、音乐、歌舞所占据,日渐式微而濒于消亡的边缘,需要国家出台非遗政策才得维持生存。笔者多次赴泗州剧团咨询专家和资深艺人,由衷钦佩他们对泗州戏的执着情怀与坚守精神,并为教师与年轻学员的刻苦教学、训练而由衷感动。但这种感动不几天就被电视节目、手机短视频等快餐式娱乐取代。偶尔想到执着坚守的泗州戏专家、艺人和刻苦教学的年轻师生,也只有惋惜慨叹。直到前两年,宿州学院和泗县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泗州戏学院,使其艺术传承纳入高校教书育人体系,才依稀看到泗州戏相对稳定的生存发展契机。而今年元旦前夕看了宿州学院音乐学院与体育学院联合举办以泗州戏为主题的跨年主题晚会,则进一步增强了对泗州戏艺术再度繁荣的希望与信心。

晚会节目既有名家精品,也有不少精彩的原创作品。针对传统地方戏常用象征性道具和程式化动作展现效果,如一桌一椅代表公堂,马鞭代表骑马奔驰,身段摇摆表示舟行水上之类,以致初看戏剧不易理解相应场景剧情。晚会则利用现代科技灯光、音响、投影、烟花在大屏幕舞台上形成逼真的物象与情境,把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形成“歌舞满全场,人在歌舞中”的“沉浸式”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艺术走心销魂的力量。例如格调高雅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由椭圆形大屏幕呈现这幅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原长近12米的青绿山水长卷,在徐徐展开的青翠山峦、漾漾绿波中,装束淡雅的少女以曼妙身段轻柔舞姿,翩翩于雨后蓝天、秀峭群峰与粼粼碧波之间,使观众不知不觉徜徉于空灵缥缈、清逸淡远的诗意画境,心灵在与自然融汇的无言大美中得以净化升华。而晚会压轴戏《蒙古汉子》则以大屏幕广阔草原上奔腾的马群形成山呼海啸奔涌而来的强大阵势,在马头琴的优美旋律中,草原壮汉舞队如卷地狂飙纵横全场,撼人心魄地展示出蒙古族同胞建设家园、捍卫边疆的热血豪情,从而以力与美的复合冲击力,把观众的激荡豪情深深融入演出的宏大气场之中。

晚会的灯光设计与色彩包装也分外亮眼:节目融汇与戏曲相关的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乃至剪纸工艺,从不同侧面展示民族艺术的弘富博深,并以光鲜视觉的服装设计,不断触发观赏者的兴奋点。开场戏《梨园蓓蕾初绽放》展示了宿州学院泗州戏学院专业泗州戏表演的独特风采,群舞演员的服饰流光溢彩,在紧锣密鼓的烘托下,以腾跃步伐快速过场以展示泗州戏的文武程式和角色造型。亮丽服装和活力洋溢的腾跃舞姿令观众不由得心跳眼热。随后的泗州戏歌舞《绣红旗》,则设计鲜红巨幅大旗飘舞翻腾于舞队顶端,伴以委婉低回的轻歌曼舞,倾诉对新中国成立的无限欣喜与醇情祝福,深沉而炽烈地渲染出死难先烈革命理想的崇高壮美,使观众不由得热泪盈眶。而古典女子群舞《碇步桥》则由一群彩衣翩翩的天真少女,在碧波荡漾的水面摇摆柔美身姿颤步过桥,如梦如幻地展示出江南风情的画意诗情。节目中的美服、红旗、彩衣都以精彩亮点使观众迅速融入情绪高潮。

令观众感受更深的则是晚会对泗州戏文化功能的传承提升意识。旧社会泗州戏曾被所谓正统文化斥为不登大雅的“下里巴人”,在新中国虽然获得认可,但仍基本属于“八小时以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众多娱乐手段的涌现,泗州戏的舒缓节奏难以适应时代娱乐需求而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让历代艺人心血凝聚的艺术精华也面临湮没的危机。泗州戏能否像青春版《牡丹亭》代表的昆剧那样再展辉煌?观众从晚会的编排匠心和部分节目的创演中,似乎看到浴火重生的希望。

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创新发展和功能转化。晚会中的泗州戏节目,既有寄托淳美乡愁的《拾棉花》《回娘家》和《樊梨花点兵》,也有特色各异的花鼓灯、泗州戏歌、泗州戏曲联唱,以及激昂柔婉兼备的男女声联唱《烛光颂》,在泗州戏艺术精髓中融入现代声乐的演唱技巧,使相对静态的非遗文化以新的风貌,获得更多延伸发展的空间。晚会以开场泗州戏歌《梨园蓓蕾初绽放》、中场戏曲联唱《接续奋斗续华章》和尾声《烛光颂》,把泗州戏专业师生的文化传承业绩与从宿州学院走出的当代师魂孟二冬献身教育的崇高境界,演绎得美轮美奂达到使传统文化、非遗艺术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烛光精神的和谐统一,完美烘托出“弘扬传统文化、铸魂时代新人”的晚会主题,泗州戏的文化功能也唱出了由“怡情娱人”到“铸魂育人”的跨世纪新声。由此,令人信服地证明:传统戏曲、音乐、诗词、书画、舞蹈等,正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非遗泗州戏不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更加新潮、时尚、有趣味,蕴涵着复兴的丰满希望和辉煌前景!

文/鄢二星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