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3月29日第05版:埇桥新闻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关湖村

千年古村的“和美”之路

春风轻拂,绿波荡漾;汽笛声响,一片欢笑;抹挑勾连,玉落珠盘……踏上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田园美景沁人心脾,特色文化氤氲悠长,产业融合富民强村,乡风民貌文明朴实,千年古村在“和美”之路上焕然一新。

特色之“钥”打开发展之“门”

寻脉关湖,千年古村,一朝蝶变。

关湖,千年前人称观鹿湖,是连绵沼泽中的一汪湖水。岁月无声,时间让关湖从沼泽变成村落。

“在我小时候,关湖村到处都是柴火垛,环境跟周围的村子没啥区别。”回忆过去,返乡创业的村民陈炯才告诉记者。然而,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关湖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变。

“当时,关湖村正好有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机会,我们就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关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耀武介绍,“皖北的村居,大拆大建既不符合现实,更不符合发展规律,于是我们就选择了一条发挥本村优势、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于是,关湖村在把村子环境整治漂亮的同时,还着力挖掘一些有特色的文化。围绕特色,陈耀武便想到了关湖村代代相传、人人皆知的——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相传伯牙就葬在关湖村,而且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触手可及,代代相传,村民耳熟能详。于是我们因地制宜,立足本土,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并加以诠释,并以此为主题,开展极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陈耀武说。

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伯牙故里、知音关湖”这一文化符号被拭去了尘封的灰尘,从箱底“翻”了出来,成为响当当的名片。

文化虽然无形,但需要有形的载体来承载无形的文化。于是,村里的路有了名字——伯牙路、子期路、琴台路纵横交错,伯牙也有了可知可感的文化符号——伯牙祠、民俗馆等拔地而起。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为关湖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也打下了最明显的烙印。

在文化的加持下,关湖之美变得极具特色,也让关湖之美形神兼备,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融合之“体”点燃进阶之“擎”

每天早晨,关湖村陈军都会来到大棚里观察甜叶菊的长势。有时候,还会揪下一片叶子扔进嘴里,经过牙齿咬合,甜蜜在味蕾上充分释放。

近万亩的甜叶菊大棚,目前已成为重要的育苗基地。依靠种植甜叶菊,陈军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甜蜜“生产者”。不仅如此,陈军还在推动从种植到深加工的产业融合。

“这是我们生产的一款代糖,目前年产值已接近5000万元。”陈军拿着一袋甜菊糖告诉记者,其中的关键在于技术研发,通过应用技术将甜菊糖从甜叶菊中提取出,从而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融合。

不仅如此,陈军还计划将甜叶菊采摘融入未来的发展中,从而能彻底打通一二三产业,实现全链条的快速发展。

在村子的东北角,一片红玉兰含苞待放。红玉兰的“主人”正是回乡创业的陈炯才,这几天正忙得不亦乐乎,一直指挥挖掘机将农家肥推平,种下最新一批的玉兰树苗。

“种有玉兰树和红叶橡树的育苗基地目前在1000亩左右,除了卖树苗,我们还计划围绕‘三河两岸’打造种植、观光于一体的景区。”陈炯才说。

依靠农业,拓展深加工产业,同时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关湖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业结合、农文旅融合的新型发展之路。

关湖村还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配套打造网红打卡基地,建成网红小火车、主题秋千、儿童游乐园等配套设施,每年到村旅游游客量已突破10万人。

关湖村依靠“融合”农文旅加速发展。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3万元,顺利实现村美和民富。

人和之“策”铸就绵延之“魂”

“我们这儿有锻炼的场所,村里的小孩也有娱乐的天地。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我们的明天将会成为美好幸福、快乐的明天。”问起对村子的直观感受,村民陈德林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幸福。

“看到咱们村这么干净、这么美,谁还忍心随地扔垃圾。”这句肺腑之言,是村民不约而同的回答,更是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村民最为直观的感受,也是直接获得的福祉。对乡村的“塑形”,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村民的行为。

而关湖村的“人和”之策,则使村风民貌有了根本性改变,在“铸魂”的同时,也让“塑形”更为深沉、更为绵长。

2016年建设美丽乡村,距今已有8年之久,为何关湖还能持续保持?答案可能就在“人和”之策中。

在关湖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关湖之赋”“关湖之梦”“关湖村歌”“关湖之雅”“关湖村规”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墙体的巨幅彩绘描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宣传栏中“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榜样,家门口的“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激励村民比学赶超、向上向善。

行为的规范,乡风的文明,让村民更加爱惜本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也更加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有这样的激励机制,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建设,更加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同时,‘文明家庭’的评选也改变了大家的习惯,能够真正做到孝顺老人、重视教育、包容邻里。”“文明家庭”代表、村干部陈同凯告诉记者。

关湖村施用人和之策,调动村民参与到建设中来,形成了最深沉、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让关湖之美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图片说明:

①伯牙堂春色。

②关湖村特色美食八大碗。

③游人在关湖村知音园内游玩。

文/本报记者 王硕 图/侯磊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