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欢迎访问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返回拂晓新闻网    返回数字报首页

03月31日第08版:文化专刊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数字报纸上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需严格注明新闻原始来源及作者名称,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闵子骞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价值

选自李宏勋教授绘图的《新编二十四孝图》,闵损跪求父亲饶恕后母,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图为1995年8月,闵子祠及闵子墓历史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

清康熙四十四年手书“德行之科”至今悬挂在闵子祠主殿上。

清雍正皇帝手书悬挂在闵子祠中殿上方。

宿州,有多元文化宝库之称,几千年来,历史特别钟爱这块有着丰富历史遗存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孝贤文化、运河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奇石文化、民俗文化……其中,由孔子高徒闵子骞在宿州播种、留根、蓬勃发展数千年的孝贤文化,影响尤其深远。

闵子骞(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闵损,字子骞,春秋末鲁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人,“孔门十哲”之首,德行与颜回并称,2500多年来,其孝贤、孝俭、孝廉、孝义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闵子祠及闵子墓等历史遗迹,至今保护完好,于1998年5月被批准为安徽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7月,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被批准为省级第六批千年古村落;坐落于宿州市曹村镇闵子祠村的古台寺遗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萧县杜楼镇“车牛返村”的“鞭打芦花”的传说故事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7月,“闵子骞的传说”故事已列入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贤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包容、兼济、尊师、礼仪的核心元素,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今,闵子骞孝行天下所衍生的大义与和谐情怀,更成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孔子及弟子颜渊、闵子骞等,紧紧围绕着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强调仁者爱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儒家思想,完成了孝贤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后经曾子、孟子等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完善,中国孝贤文化从此得以全方位展开。

颂扬闵子,必读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论语》中,竟有九处提及闵子、有五处颂扬闵子,可见当时闵子在孔子儒学体系中的耀眼地位。

闵子系孔子高徒,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之首。孔子在《论语》中曾五次颂扬闵子的孝行、孝俭、孝廉、孝义等德行,在孔庙有崇高的位置,明成化《阙里志(孔子故里志)》记载:“其墓,据《阙里志》,以今在宿境者为真。”“孝”是尽心事亲,孝顺父母;“贤”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孝贤二字缺一不可,孝贤一词并提涵义深远广阔,就是倡导人们在家尽孝,在外为国尽忠,彰显公民道德风尚,人人都做有德有才的国家栋梁,家家都是和睦幸福的家庭。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能强盛。显而,闵子骞是践行孔子儒家思想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闵子骞的历史定位

“孔门十哲”之首——闵子骞。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孔子首肯的是十大弟子。《论语》称之为“四科”,“十哲”。《论语》先进篇中的“四科”“十哲”是指,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指在孔子的学生中,品德修养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善于处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掌握了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孔子记此十人,而且目其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命其“十哲”的闵子骞德行与颜回并称,为“孔门十哲”之首。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也。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十哲”是指前述十人,即孔子首肯的十大弟子。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祭祀闵子,塑像牌位排在右首的第一人,誉为“孔门十哲”之首。孔庙主祭孔子及弟子,并以“先贤先儒”从祀。从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起,至民国年间孔庙配享从祀的“贤儒”已达172人,但两厢习称两庑供奉的先贤先儒共156人,只以牌位书写着名字,并无塑像。而主祭的是“四配”“十哲”,既有牌位,又有塑像。“四配”,其塑像在孔子像左右,东为“复圣”颜子(名颜回),“述圣”子思(名孔伋);西为“宗圣” 曾子(名曾参),“亚圣”孟子(名孟轲)。“十哲”,其塑像在大成殿内两山下排位为:东首第一名为闵子(子骞),后依次排位冉子(冉雍)、端木子(子贡)、仲子(子路)、卜子(子夏)、有子(子若);西为冉子(冉耕)、宰子(子我)、冉子(子有)、言子(言偃),可见闵子之名之显赫,成就之巨大。

历代皇帝对闵子的封号,是皇权政治对闵子的权威认可和肯定。封号是根据皇帝或显贵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别的。闵子的谥号也是这样。根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笃圣”,则说闵子是圣人,而闵子骞,人称其为“孝圣”。《闵子世谱》中记载:自东汉汉章帝刘炟,章和二年三月(公元88年)起,祭祀闵子并建祠,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720年),闵子神位配于曲阜文庙,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称闵子为“笃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晋封为“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南宋嘉熙九年改称“先贤闵子”(1245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河道,路过宿州闵子祠及墓,随祭拜先贤闵子,至南京,亲题手书“德行之科”四个大字,赐予匾额,并命江南学士张廷枢颁悬祠内,时任宿州知州余慎带僚属跪拜接迎,至今“德行之科”四个大字还悬挂在闵子祠主殿上方。后又授其裔孙世袭五经博士生员四名,以守奉祠墓(清光绪宿州知州何庆钊编纂的《宿州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赐手书“躬行至孝”匾额,悬挂在闵子祠中殿上方。

清道光年间圣旨下,赐下马牌坊一座,坐落在南北二京驿道中间,由宿州知州周天爵(道光九年至十二年任宿州知州)建设执行。下马牌坊上联为:却聘全真,德行列四科之首;下联为:悦亲有道,孝哉沐二字之褒。横批为: 先贤闵子故里。当地百姓对牌坊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

闵子祠村闵子后裔加封授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是对闵子中国儒家思想的认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闵子五人其故居后裔,分别于不同的朝代被皇帝加封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孔、孟、颜、曾、闵五个姓氏的班辈序列一样,圴同辈排序,并载入家谱之中。五经博士,授八品虚职,可世代相袭,主要职责是:看护维修林庙,祭祀先祖,弘扬儒家文化。宋代闵子祠村,闵子四十八代孙闵泉,为本祠奉祀散官,授正八品职,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奄至,宗庙失守,家谱、礼乐、祭器俱罹兵火,四十八代孙闵昶携家带口避难九华山。明初,闵子五十七代孙闵彦成及儿子闵思政,回宿认祖复业,修葺先祖祠庙,种植树木。明万历二十一年,钦赐世袭奉祀生员四名,为闵学、闵可敬、闵可传、闵光先后四人,衣巾奉祀,后世代承袭。明崇祯戊辰年间进士、通政使司观政闵度,上疏当朝崇祯皇帝,更请五经博士奉祀,并为闵子同父异母二弟闵革、闵蒙同祀。崇祯十年八月十六日圣旨下:闵子为圣门至孝,即授四配之例,以优礼迫崇。异母二弟,列祠共祭。奉圣旨,是着该部执行。清顺治五年,特蒙恩准给后裔世袭奉祀生员二名,为闵武、闵彪,后承袭至晚清。

闵子骞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典文库中对闵子的论述、颂扬,主要集中在《论语集注》的雍也篇、先进篇、《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阙里志》《闵子世谱》等著作中。孔子在《论语》中曾五次颂扬闵子的孝行。《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简述了闵子的生平。《阙里志》是曲阜孔庙的志书。《阙里志》二十四卷,明陈镐撰,孔胤植补,明崇祯刻清雍正增修本。

阙里,孔子故里。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孔子曾在此讲学。后建有孔庙,几占全城之半。《闵子世谱》由明万历年间张云汉编撰,清顺治十四年任柔节刻本印刷,入录清乾隆《四库全书》流传至今。《闵子世谱》是宿州市唯一的一部入录清乾隆《四库全书》的刻本古籍,是清乾隆皇权政治对《闵子世谱》一书基本内容、基本事实的权威认可和肯定,体现了闵子骞生平事迹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论语集注》《阙里志》《闵子世谱》等古籍中,记述了闵子骞一生许多感人的德行故事,具有划时代的孝贤、孝俭、孝廉、孝义等精神,体现了闵子骞的历史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鞭打芦花》传孝贤。《论语》的先进篇中,孔子对闵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为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对他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没有不同意的(一说“旁人说不出能够离间其父母兄弟的话。”)。《阙里志》《闵子世谱》图文并茂的记述了闵子的历史故事10余个,描绘了闵子骞的仁孝、忠孝、礼孝的光辉形象,包括“孔门十哲”“冒寒执靷”“汶上清风”“辞富娶贫”“服官问政”“言必有中”“余哀未尽”“孝无间言”等。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篇》中的典故,“鞭打芦花”的故事,更是宋元以来,戏剧、曲艺的经常性取材,因此在宿州区域发生、流传鞭打芦花的故事,应在情理之中。综合各类史料,这个故事的大体表述内容为——背景:公元前522年,闵子骞14岁,闵革8岁,闵蒙6岁,“鞭打芦花”传说故事发生。故事(原文)原委:闵子骞少时,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鞭打芦花》的历史传说故事,讲述孔子弟子闵子骞曾受后母虐待,却怀“孝悌”之心。一次,子骞及两个弟弟闵革、闵蒙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两个弟弟闵革、闵蒙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 霎时间子骞袄烂而芦花飞扬,父撕开后母所生闵革、闵蒙的棉袄,发现却全是丝绵。父始明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和睦相处。后来,孔子夸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百善孝为先”,尊老孝亲,彰显道德滋养。闵子对于后母敬老孝亲,具有极为高尚的启发教育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在当今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保护和弘扬孝老爱亲,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知恩、感恩、报恩”,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善为我辞”传孝廉。 春秋末期鲁国当政的“三桓”(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即鲁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而“三桓弄权”是指鲁公三个儿子及其后代,不问朝政,相互残杀,争权夺利,导致鲁国国政日非,民不聊生后果的一段时期。

公元前499年,闵子骞37岁,鲁国季氏叫其闵子骞出使为费宰(即费县县令。费县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氏想指派闵子骞去做费地的总管。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好好替我谢绝吧。如果再有人来找我,我肯定逃到汶水北岸去。”闵子不欲臣季氏,令使者善为己辞,言:“如再来召我,则当去之齐。”孔子劝说,后来闵子才做了费宰,并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表现了闵子的惟是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之精神,明德孝廉,彰显服官问政德治之始。闵子骞在治理费邑时,“减征赋、废酷刑、定法律、倡节俭、德化于民”,使费邑境内重现了鲁国强盛时期的繁荣景象。闵子骞只在费县干了不到一年的县令,就与季孙氏发生矛盾,不满季孙氏的贪腐,所以,便随孔子周游列国去了。

闵子骞的修为,体现了闵子骞的孝廉德治,展现了中华民族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大义凛然的独特魅力。对于当下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道德自信,大有裨益:明德,重在官德,为官之道在于明德;以人格的魅力引领道德风尚,不断赋予孝廉德治新的内容,促进全社会培育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言必有中”传孝俭。闵子骞曾在鲁国国都曲阜仓库做事,鲁国人要改建长府(即曲阜)仓库。《论语集注》先进篇中记载: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为鲁国人要改建长府仓库,闵子骞气愤地说:“依照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表扬闵子骞说:“闵子骞这人平时不爱讲话,一讲话就击中事情的要害。”孔子的道理总是言不妄发,发必当理,唯有德者能之。

闵子骞崇尚节俭,廉洁奉公,秉承良好的“节俭政风”,感化世人,教化社会。孝俭,是每个公仆的为官之道,彰显儒家思想认同。孝俭文化作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对于孕育和睦家风、和谐民风、清明政风,都有着重要作用。节俭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政风育民风,民风淳则政风清。父母培育儿女,注重勤俭持家,好民风塑造好公民,好政风培养好公仆。

“曹溪一滴”传孝义。“曹溪一滴”作为闵子骞的系列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一个精彩段落,代代相传。公元前521年阳春三月,闵子骞15岁,他已读完私塾启蒙班、中班,闵子骞就要投师孔门,入高班了。闵子家境贫穷,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当学费的束脩(干肉条),便别出心裁地灌装了一陶罐家园边曹溪的泉水,封口用牛尿布紧紧扎上,一头书笺细软,一头陶罐清波,闵子骞一路挑担而行,直奔孔子私立学堂——曲阜杏坛,为孔夫子奉上一份特殊的礼物。闵子骞入杏坛报名时,同学中有的送腊肉,有的送干肉条,而闵子却送给老师一陶罐清凌凌的泉水,有的同学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脩(腊肉)?”闵子学堂前站立,低头不语。孔子抱罐,细饮慢品清凌凌的泉水,顿觉甘美清爽,香甜怡心,当即自言自语地说:“束脩百条,不及曹溪一滴也”, 孔子当即又给同学们讲述了“鞭打芦花”的感人故事;讲学时又特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赞扬学生闵子骞真诚信实,尊师重道的伦理道德和人格品性。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颂扬老师孔子“兼爱众生”, 学生闵子骞“忠诚信实”的“曹溪一滴”民间故事,便流传开来。 在闵子骞故里——皖北宿州,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曹溪一滴”的民间故事,都能娓娓道来。从古遗址出土的“盅形器”( 酒杯)文物物件看,在公元前六、七世纪,闵子故里就用曹溪泉水酿过酒。如今当地闵姓村民仍有酿酒、喝酒的传统习惯至今。现安徽曹溪酒业有限公司酿制的“曹溪一滴”酒,在白酒界享有“人生一世,曹溪一滴”之美誉。在当今社会,宣扬闵子骞“忠诚信实”,“曹渓一滴”民间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曹溪一滴”感人肺腑的孝义故事,亦将起到净化道德观念、激浊扬清的精神感悟作用。

两千多年前,闵子骞惊天一跪,留下了“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千古名句,更是留下了和善、包容、孝悌、尊师、义礼等孝文化理念浸润世代。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建设文明、诚信社会、富强社会,更应该继承和弘扬闵子骞尊师重道、忠诚信实的精神,守纪律,讲规矩,培育和谐和善的大发展环境。相信,闵子骞,不光是一个古人、名人符号,它必将化作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彪炳千古,世代相传,润物无声。

文/武新坦 陈曙光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6皖ICP备09024216号-1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www.zgfxnews.com copyright © 2009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