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馍,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诸多事情中,是件既繁琐又累人的一件大事。 记得从我记事时起,从进入腊月的第一天开始,母亲便开始淘粮食,之后把淘过的粮食晾晒干,便开始在石磨上磨面。磨好的面粉舍不得吃,那是留着蒸年馍用的。 蒸年馍,一般会选在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那天进行,离大年三十还有四五天。蒸年馍的时候,父亲会早早起来,和上两大盆面,一盆是新磨的白面,又叫好面;一盆是山芋干子面,又叫杂面。那时候的生活条件不好,和山芋干子面的面盆要比小麦面的面盆更加大,大到父亲一个人都搬不动,要母亲和他一起才能抬到床上,盖上几床棉被发酵。此时母亲则开始整理年馍的馍馅,馍馅头天夜里就浸泡好了,是夏天里收下晒干的苋菜。浸泡后的苋菜剁碎,拌上葱姜油盐,再切上一盆红薯丁子,这就是年馍的馅儿了。猪肉是万万不舍得作馅的,仅有的三四斤猪肉要留着大年三十包饺子。 一切都准备好后,母亲便会催我去看被子下盆里的面发酵了没有,说起小泡泡就是发好了,否则还要等。冬天天冷,面团发酵慢,往往要等很长时间。 那时候虽然仅有十来岁,但感觉蒸年馍时,我也是最忙的一个了。母亲把包好的馍放进锅里后,我便要坐在灶台前呼啦呼啦地拉着大风箱烧锅。一锅年馍要蒸上四五十分钟,一般要蒸六七锅,几乎要一整天了。一天年馍蒸下来,拉风箱的那条胳膊累得酸麻胀痛,火辣辣得十分不好受。 第一锅馍出锅时,母亲便会让我燃放两个鞭炮(从整盘鞭炮上取下的两个,整盘的不舍得燃放),第一锅年馍里最先取出的两个馍,是不能吃的,要用来敬神,一个放在堂屋的案头上供神享用,一个放在灶旁的风箱上,供灶老爷享用。那时候我年龄小,尽管之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蒸年馍时不要胡乱说话,但我往往还是忍不住问这问那,“这黑杂面馍灶老爷不嫌弃吗?咋不先蒸一锅好面的给他吃?”母亲听到后便气得用擀面杖敲着案板说:“叫你不要乱说话,哪这么多的废话!” 神和灶老爷嫌弃不嫌弃黑面馍我不知道,反正第一锅年馍出锅后,我和弟妹们每人都要吃上好几个,因为带馅的山芋干子面馍平时也是很难吃到的。山芋干子面馍要蒸上五六锅,最后蒸的是两锅好面馍,雪白雪白的,锅盖一掀开,香气四溢,我们早就吃饱了,还是忍不住伸手去拿,再吃一个白面馍。 长大后,才明白那是父母的计策。那年月穷,好面馍要留作大年三十和年后待客吃,若是先蒸好面的,肯定会被我们馋猫似的兄妹五个报销不少。如今天天吃好面馍,那馋相早已没有了。 王桂田
① 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拂晓报社 | 关于本站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纠错热线
Copyright © 2009-2018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皖网宣备080012号 皖ICP备09024216号 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028号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
拂晓新闻网 版权声明:凡来源拂晓报、皖北晨刊及本网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稿件,版权均属拂晓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
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